評:公共文化場館如何避免成"擺設"?
- 發(fā)布時間:2015-01-21 07:06:00 來源: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公共文化場館如何辦對路子
調查顯示,我國目前有縣級以上文化館、群眾藝術館3000多個,文化站超4萬個,村(社區(qū))文化室約25萬個。一邊是公共文化服務場館不斷增多的“成績單”,一邊卻是“工人文化宮里工人少,少年宮里缺少年”的“門可羅雀”,這其中的強烈反差原因何在?
當前,社會文化載體日益豐富,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和普及,促使文化受眾需求趨向個性化、快餐化、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對公共文化服務場所的使用造成了沖擊。但是,一些基層文化服務場所遭遇的窘境,更多是由于服務標準不統(tǒng)一、供需不對路、可持續(xù)性差造成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沒有形成以效能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把公共文化服務的選擇權、監(jiān)督權、評價權交給群眾。
文化場所本應成為弘揚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卻因缺少有力的組織維護或資金支持而成為“擺設”。還有一些文化場館缺乏可持續(xù)、聚人氣的大眾文化安排,使普通群眾成了“局外人”。以博物館為例,定位不清、展品不精、展示手法陳舊等是普遍問題。其中很多仍是傳統(tǒng)、古板、靜態(tài)、冷冰冰的“實物+文字”展陳形式,缺乏當代人所熱衷的聲音、視頻、體驗、互動等元素,如何讓參觀者接受并產(chǎn)生共鳴?
如何才能讓公共文化服務“對路子”?
首先要明確公共文化場所的公益屬性。不斷挖掘公共文化服務的內涵,創(chuàng)新內容、拓展形式,因地制宜組織契合當代受眾需求的多樣化活動,同時為文化場館的建設、維護與運行提供“有效率”的政策資金支持。其次,要改革公益考核的“指揮棒”,更加重視群眾廣泛持久的參與和口碑,摒棄“重數(shù)量、輕質量”的慣性思維,形成以效能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此外,要徹底摒棄唯贏利思維,使公共文化服務回歸公共服務的本來屬性。
公共文化服務以普通群眾為參與主體,只有跟上時代發(fā)展腳步,切實立足群眾需求,著力解決多頭管理、資源分散等問題,使文化場館成為具備吸引力的“文化場”,才能做出做實做好“對路子”的精神食糧,也才能走出公共文化服務場所沒人管、沒人來、沒人用的尷尬境地。(作者:徐達 來源:《經(jīng)濟日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 最嚴調控下滬深房價仍漲 人口老齡化影響三四線樓市
- 樂天大規(guī)模退出中國市場 供應商趕赴北京總部催款
- 北京16家銀行上調首套房貸利率 封殺“過道學區(qū)房”
- 10萬輛共享單車僅50人管遭質疑 摩拜ofo優(yōu)勢變劣勢
- 去年聯(lián)通、電信凈利潤均下滑 用戶爭奪漸趨白熱化
- 奧迪否認“官民不等價”:優(yōu)惠政策并非只針對公務員
- 季末銀行考核在即 一日風云難改“錢緊錢貴”現(xiàn)狀
- 美圖7小時暴跌四成 虧損業(yè)績如何支撐600億市值受拷問
- 監(jiān)管重壓下P2P退出平臺增加 網(wǎng)貸行業(yè)進入冷靜期
- 配資炒股虧損逾百萬 股民將信托公司告上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