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性轉移支付占比逐步升至60%以上
- 發(fā)布時間:2015-02-03 02:09:22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趙靜揚
近日發(fā)布的《國務院關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的意見》,要求各地區(qū)優(yōu)化轉移支付結構,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制度?!兑庖姟芬?,加快轉移支付立法,盡快研究制定轉移支付條例,條件成熟時推動上升為法律。
財政部預算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意見》共提出了針對轉移支付的九項改革舉措,最大亮點是明確了我國轉移支付制度以一般性轉移支付為主,并提出了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制度的具體舉措,如明確一般性轉移支付在整個轉移支付中的占比提高到60%以上。
專家表示,專項轉移支付項目一般由相關職能部門提出,項目過多過濫不僅導致資金使用“撒胡椒面”,最終也形成了部門的利益格局。削減整合專項,將直接觸動政府部門利益,是一場政府“自我削權”的革命,倒逼政府轉變職能。削減專項相當于動了部門利益,自然會受到阻力。關鍵要樹立依法治國、依法理財理念,嚴格按照新預算法執(zhí)行,增強預算的統(tǒng)籌能力。
對于競爭性領域專項轉移支付,凡屬“小、散、亂”、效用不明顯以及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jié)的專項應堅決取消;對因價格改革、宏觀調控等而配套出臺的競爭性領域專項,應明確執(zhí)行期限,并在后期逐步退出,到期取消。加強競爭性領域專項與稅收優(yōu)惠政策的協(xié)調,可以通過稅收優(yōu)惠政策取得類似或更好政策效果的,應盡量采用稅收優(yōu)惠政策,相應取消競爭性領域專項。對保留的具有一定外部性的競爭性領域專項,應控制資金規(guī)模,突出保障重點,逐步改變行政性分配方式,主要采取基金管理等市場化運作模式,逐步與金融資本相結合,發(fā)揮撬動社會資本的杠桿作用。
《意見》明確,取消地方資金配套要求。除按照國務院規(guī)定應當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擔的事項外,中央在安排專項轉移支付時,不得要求地方政府承擔配套資金。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擔的事項,要依據公益性、外部性等因素明確分擔標準或比例。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地財政狀況,同一專項對不同地區(qū)可采取有區(qū)別的分擔比例,但不同專項對同一地區(qū)的分擔比例應逐步統(tǒng)一規(guī)范。
專家表示,此次國務院意見不僅強調政府削權,還為削減的專項找到了市場化出路。用稅收優(yōu)惠政策替代部分競爭性專項,相當于減少行政審批,將面向個別人的優(yōu)惠轉變成面向人人的行業(yè)普惠政策,更顯公平。不過,對于基金管理等市場化操作模式,也要加強監(jiān)管和信息公開,嚴格項目審批,防止基金演化成新的專項造成資金浪費。
針對轉移支付改革面臨的諸多挑戰(zhàn),《意見》指明應對思路,一方面要與預算改革協(xié)調推進,加快轉移支付撥付進度;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資金透明度,并加大與一般公共預算的統(tǒng)籌力度。對此,專家強調,面對規(guī)模依然不小的轉移支付資金,關鍵應完善預算績效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用制度倒逼地方政府轉變追求增長的舊理念,強化地方責任,提高專項資金使用效率。
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我國于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逐步建立了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中央財政集中的財力主要用于增加對地方特別是中西部地區(qū)的轉移支付,以實現促進地區(qū)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目前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分為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盡管近年來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guī)模不斷增加,增強了中西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基層財政保障能力,但現行轉移支付制度存在的問題日益顯現。專項轉移支付過多,資金散、亂、小難以形成合力,地方配套負擔重,轉移支付管理漏洞多等,成為基層反映強烈的部分問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