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農村公共服務“多元化”機制是必然趨勢
- 發(fā)布時間:2015-12-09 16:5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專家稱農村公共服務不應由政府全買單 “多元化”機制是必然趨勢
中新網成都12月9日電(王哲)“農村公共服務運行與維護建設就像一場及時的春雨潤物無聲”。這是四川通過3年的農村公共服務運行與維護試點到全省4.5萬個行政村全覆蓋后各級干部和群眾的真實感受和生動寫照。
在記者受訪的村中,一致認為每年5萬元的補助標準偏低,同時也擔心農村公共服務運行與維護是否能建立起長效機制。在長期致力于農村經濟發(fā)展理論與政策研究的權威專家,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郭曉鳴教授看來,農村公共服務資金逐步增長是必然趨勢,但是所有的農村公共服務不應由政府全買單,更要借機搭建起農村公共服務平臺,撬動民間社會資本,建立起多元化服務機制,讓農村公共服務的財政資金發(fā)揮應有的更大作用。同時他還也認為農民也有責任和義務為身邊的公共服務出力和投入。
隨著農村人口結構加劇變化,農村“三留守”群體持續(xù)擴大。在人口大量流出的農村出現(xiàn)老齡化、女性化、兒童化、殘疾化并存的‘四化’現(xiàn)象,為農村的公共事業(yè)發(fā)展帶來諸多困難。另一方面,伴隨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農村居民服務需求更加多樣,而農村公共服務能力明顯滯后,社會事業(yè)發(fā)展缺乏規(guī)劃,農村公共服務面臨兩難困境實情。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云南水富縣交界處的宜賓縣普安鎮(zhèn)大力社區(qū)全村各類留守人員427人,占總人數(shù)2473人的17.2%,其中留守老人225人,留守婦女160人,留守兒童105人。2015年該社區(qū)關愛留守人員的農村公共服務專項補助資金投入55470元,建立了婦女兒童活動室、關愛農村留守人員健康小屋等。
該村支部書記趙錫華說,項目采取了“村民自主自治”的辦法,項目確定和實施全部由村民議、村民定、村民干、村民管,項目的決策實施的全過程和財務情況全面公開,堵住了暗箱操作的空間,使日常村務管理實現(xiàn)了規(guī)范化、標準化和常態(tài)化,一些村務管理中的矛盾和問題得到及時化解。
郭曉鳴還說,農村公共服務運行與維護首先要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建立起合理需求識別機制;由于農民實際文化水平和認識的差異還要建立優(yōu)先序列的機制,其中政府不要插手,要發(fā)揮農民主體地位的作用,提高效率;同時也要建立農民自建與參與的機制,自己參與建設,尤其是在村級道路、小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上,農民有經驗,有熱情,注重質量和精打細算,可以減少賠付問題的沖突,極大的解決內部問題。
宜賓高縣大窩鎮(zhèn)大屋村利用公共服務運維資金還帶動了民間社會資本的投入,隨著村容村貌環(huán)境的極大改善,四家知名龍頭農業(yè)企業(yè)入住該村,僅2015年全村從四家企業(yè)掙回的收入就達350萬元,企業(yè)自建的基礎設施與村上的基礎設施配套,大屋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新村。
郭曉鳴認為在農村公共服務運行與維護機制建設中,對資金好的使用管理體制遠比資金數(shù)量的多少要重要得多,“小資金,大舞臺”才是國家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運行與維護機制建設的真正內涵。
農村人口不斷減少,教育、醫(yī)療等公共服務壓力向城市轉移,農村看起來壓力小了,但麻雀再小五臟俱全,要處理的矛盾并不少。郭曉鳴同時表示,目前要提升農村公共服務的規(guī)模和效益,讓農村農民共享發(fā)展,滿足農民新期待,這不是錢的問題,更需要智慧。
就農村公共服務建設的不同需要,基層受訪干部也建議,對農村公共服務的運行與維護的投入應少一些行業(yè)屬性的條塊分割,而根據(jù)基層實際需求,賦予基層更多裁量權,靈活統(tǒng)籌農村資源。
據(jù)了解,2012年,針對農村公益設施日常管護薄弱、村組干部工作無“抓手”、公共服務短缺、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載體貧乏等突出問題,四川省在全國率先啟動了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建設試點,著力打造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綜合平臺。到2015年,按照平均每村每年補助5萬元,最低不低于3萬元的標準,四川省投入財政補助資金已達20多億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