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市場操作"中性化"
- 發(fā)布時間:2014-10-31 03:32:44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葛春暉
本周,央行在公開市場繼續(xù)開展平衡操作,回籠量連續(xù)第三周持平到期量,正回購利率亦沒有變化。分析人士認為,隨著外匯占款進入低位增長、正負交替的“新常態(tài)”,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對沖外匯占款的角色有所弱化,其利率風向標作用得到凸顯;未來央行調控貨幣流動性可能將更多依靠SLF等創(chuàng)新型工具。
連續(xù)三周零凈投放
公告顯示,央行周四(10月30日)上午在公開市場開展200億元14天期正回購操作,中標利率3.40%,交易量和中標利率雙雙持平于上期水平。據統(tǒng)計,本周公開市場到期資金共400億元,其中周二、周四各有200億元。央行本周二、周四分別進行了200億元正回購操作,剛好回收全部到期資金。至此,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已是連續(xù)第三周實現零凈投放/凈回籠。
從資金面來看,雖然近期受到新股申購等多重壓力考驗,央行公開市場也未提供增量資金支持,但銀行間市場資金面仍保持總體穩(wěn)定態(tài)勢。前半周,銀行間市場資金價格出現普漲,但漲幅有限。而隨著新股申購資金完全解凍、月末因素開始消退,周四銀行間市場資金供求關系顯著好轉。質押式回購市場上,當日隔夜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率先止?jié)q,收盤持平于2.57%,7天回購加權平均利率小漲約5BP至3.28%,14天品種則微降1BP至3.86%。
市場人士指出,在公開市場“水龍頭”幾乎關閉的同時,央行9、10月份連續(xù)兩次實施SLF(常備借貸便利),向銀行體系注水數千億元,不但彌補了短期因素擾動造成的流動性不足,而且SLF期限相對較長,對于穩(wěn)定市場流動性預期、維持資金面中長期穩(wěn)定更為有效。鑒于本月還剩最后一個交易日,資金面平穩(wěn)度過月末時點已無大礙。
對沖壓力緩解
回顧過去十年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像這次連續(xù)三周開展平衡對沖的情況是絕無僅有的。分析人士表示,在外匯占款增長出現趨勢性變化的背景下,上述現象標志著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也在發(fā)生著改變。
自2001年末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貿易順差快速擴大、人民幣匯率持續(xù)升值,導致外匯占款出現了連續(xù)十多年的高速增長。為對沖大量的外匯占款,央行一方面通過發(fā)行央票、開展正回購等公開市場操作回籠基礎貨幣;另一方面通過連續(xù)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來凍結流動性、降低貨幣乘數。
然而2011年三季度以后,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發(fā)生新變化,且人民幣逐漸打破單邊升值走勢,我國外匯占款開始出現有增有減的現象,增量中樞呈現出趨勢性下降態(tài)勢。特別是今年5-9月份,新增外匯占款正負交替特征極為明顯,五個月累計負增長429.43億元。這一背景下,公開市場操作在對沖外匯占款方面的必要性相應下降??梢砸姷?,央行從2012年起全面停止新發(fā)央票業(yè)務。接下來,正回購交易量的逐漸淡化也就順理成章。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外匯占款進入低位增長、正負交替的“新常態(tài)”,“平衡操作”可能會成為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的“新氣象”。有市場人士進一步指出,從今年以來央行三次下調正回購操作利率,引導貨幣市場利率下行來看,在降低實體經濟成本目標明確的背景下,未來即使公開市場操作對流動性的影響弱化,但其利率風向標作用反而將得到進一步彰顯。
在公開市場操作趨于中性的同時,今年以來央行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貨幣政策調控手段,如SLO、PSL、SLF等,向市場傳遞著維護流動性總體穩(wěn)定、定向寬松的態(tài)度。分析人士表示,在近年來外匯占款增長顯著下降、宏觀經濟增速放緩與結構調整深入的大背景下,貨幣政策調控的主動性增強,預計央行將繼續(xù)運用更有針對性的創(chuàng)新政策工具,以實現流動性的適度寬松和定向調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