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財經(jīng)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邁向“透明海洋”

  • 發(fā)布時間:2016-04-07 05:59:10  來源:經(jīng)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jù)新華社電 中國海洋科學領域獲批的第一個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標”日前在山東青島啟動,項目將研制一種更先進的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標,可實現(xiàn)對2000米以下深海的觀測,幫助中國加快實現(xiàn)“透明海洋”、更好開發(fā)利用海洋的目標。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常務副主任柴育成介紹,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作為首席科學家,依托中國海洋大學等六所科研機構,研究期限為2016年至2020年。

  吳立新介紹,有效開發(fā)利用海洋的前提是科學觀測、認識海洋。1998年,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韓國等發(fā)達國家支持發(fā)起了全球海洋觀測網(wǎng)計劃,通過在全球大洋中每隔300公里左右布放一個衛(wèi)星跟蹤浮標,組成一個全球海洋觀測網(wǎng)。這些浮標能漂移并自動下潛至2000米左右深度,然后上浮到海面,能快速、準確、大范圍地收集全球海洋上層的海水溫度、鹽度剖面資料,提高氣候預報的精準度。

  “全球海洋觀測網(wǎng)是人類海洋觀測史上一次革命性的進展,它首次讓科學家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就能知道全球海洋正在發(fā)生的變化。”吳立新說。21世紀初中國正式加入全球海洋觀測網(wǎng)。但這一輪的浮標投放大部分來自發(fā)達國家,中國僅投放了很少數(shù)量。近年來,多個國家又啟動新一輪深海大洋觀測計劃,向2000米以下的深海延拓,以占領新一輪深海競爭的制高點。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部分海洋專家學者提出了“透明海洋”的目標,即針對特定海區(qū),實時或準實時地獲取和評估不同空間尺度海洋環(huán)境信息,研究其多尺度變化及其氣候資源效應機理,并以此為基礎,預測未來特定一段時間內(nèi)海洋環(huán)境、氣候及資源的時空變化。“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標”圍繞“深海大洋變化及其在全球氣候系統(tǒng)中的作用”這一關鍵科學問題,針對目前移動平臺觀測存在的問題和制約,研制一種新型智能浮動觀測平臺,即智能浮標。

  這一智能浮標將采用快速動力定位與可持續(xù)海洋能供電技術,發(fā)展自適應的區(qū)域三維高分辨率的觀測技術以及基于機動平臺的多學科傳感器同步觀測技術,將突破現(xiàn)有的海洋觀測技術局限性,將海洋綜合觀測延拓至2000米以下深層海洋,利于中國形成對全球深層大洋的觀測能力,實現(xiàn)中國深海大洋觀測研究跨越式發(fā)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