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時期 成都人以什么為主食?
- 發(fā)布時間:2015-11-24 05:33:39 來源:成都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昨日,通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常年從事動物考古的專家們的“偵查”,我們了解到,從川西高原走來的成都先民,在6000年前就已開始養(yǎng)豬吃肉了。成都平原沃土千里,是五谷生長的好地方。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早在戰(zhàn)國時期,成都人的主食就是大米,而沒有文獻記載的古蜀,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又以什么為主食?這個問題就需要依靠植物考古技術來解決。記者帶著疑問,再次踏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植物考古專家姜銘向記者聊起回答“古蜀人吃什么”這個問題一波三折的故事。
成都人最早種植
的農作物是小米?
“植物考古實驗室”位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科研大樓12樓,記者走進敞亮的實驗室,看見幾位考古工作者正專注地觀察著顯微鏡,地上和桌子上堆滿袋裝土樣,不見任何植物的身影。從事植物考古研究的專家姜銘告訴記者:“我到研究所后參與發(fā)掘的第一個遺址就是金沙遺址。經過多年發(fā)掘后,我們已在金沙遺址祭祀區(qū)采集了大量土樣。最開始時,大家并不清楚這些土疙瘩到底能給我們提供什么樣的信息。后來,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我們隨機抽取一些土樣進行浮選,結果居然從里面發(fā)現了不少用肉眼無法看清的植物種子。到底是什么種子,是水稻、小米還是其他植物?”隊員們興奮不已,仿佛是和古蜀人坐在同一張餐桌上,坐等“上飯上菜”。經過分析,最終確定炭化后的植物種子含有水稻、小米以及雜草等種子。
“可我們的祖先到底以哪種作物為主呢?”姜銘又拋出一個問題,“如果能了解他們的食物結構,就能大致了解古蜀人的生活水平;如果了解當時的植物組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復原當地的植被乃至氣候情況?!苯懞完爢T們盯著庫房里滿滿當當的土樣,“只有讓它們開口說話了?!惫ぷ魅藛T又抽取一批寶墩文化時期(距今4500~3700年)的土樣進行分析,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答案浮出水面:炭化后的農作物種子,居然以小米為主!這么說,寶墩文化晚期時的金沙古蜀人,竟以小米為主要糧食!小米是北方傳統農作物,這怎么可能?
疑慮重重
加大檢驗樣本
“當時這個發(fā)現讓我們震驚的同時,也充滿疑惑!”姜銘說,“難道當時的成都人只掌握了北方的旱作農業(yè)耕種技術嗎?那么成都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以稻谷為主食的呢?”面對姜銘拋出的一個個問題,記者一頭霧水,這哪里是在介紹考古,分明是在“破案”。
“我們的困惑源自《華陽國志》?!苯懻f,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秦)司馬錯率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為黔中郡。”可知到了戰(zhàn)國時期,成都已大量產米,足以支撐龐大的軍隊征戰(zhàn)楚國。這說明在這之前,成都的稻谷種植應有一個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的過程,那么這個過程能早到什么時候呢?再往前,就是《山海經·海內經》的記載:“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钡九旁谑颉⒅?,也足以說明稻谷的重要性超過小米。
“文獻史料記載與考古結果的矛盾,確實讓我們困惑了一段時間?!苯懟貞浾f,“不過,這個由植物考古引發(fā)的疑問,最終還是由植物考古技術來解答。我和同事們再次撲進實驗室,大幅度擴大檢驗樣本規(guī)模,經過長達數月的分析,鑒定出近萬粒種子,最終發(fā)現稻谷與小米種子的比值接近8∶2。“這就推翻了最初的推論,實際上,寶墩文化晚期,金沙古蜀人的主要糧食作物不是小米,而是水稻。”
植物考古終揭開謎底
古蜀人的主食是水稻
“當時恰逢2009年年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重新開啟寶墩遺址發(fā)掘工作,我出了個點子:不如再進寶墩遺址找找,或許能給現在的推論上一份雙保險!”考古隊再探新津寶墩,工作人員滿載著土壤標本而歸,在長達一年時間的采樣、浮選、鑒定、分析后,姜銘拿著手中的數據,終于可以確定當時古蜀人的主食:“在2009年寶墩遺址采集浮選土樣14份中,提取到炭化植物種子1430粒,其中稻谷種子643粒,在所有浮選土樣中都發(fā)現了水稻。”姜銘鄭重說出了結論,“結合這幾年四川地區(qū)先秦遺址的植物考古工作,我們發(fā)現水稻種子占炭化植物種子里的很大一部分,而粟和黍這兩種小米的數量比較少,由此推斷,在先秦時期,古蜀人以種植水稻為主,我們祖先的主糧和我們現在一樣!”
蔣峰 本報記者 王梓均
本組圖片均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供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