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男騙15女大學生莫當香艷談資
- 發(fā)布時間:2015-06-19 02:30:56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家之言
今年41歲的無業(yè)男子田福生,冒充清華、北大雙碩士,自稱做奢侈品生意,4年多的時間里,通過QQ聊天等陸續(xù)與15名女大學生談戀愛,并騙取人民幣35萬余元,至少3人曾為其打胎。更令人吃驚的是,有幾位被害人是同一寢室的室友。17日上午,北京房山法院公開開庭審理此案。檢方以詐騙罪對田某提起公訴。
于是,在一種起哄戲謔的氛圍內(nèi),這一詐騙案被描述成“大叔逆襲”,而受害者不幸的人生遭遇,又一次成為眾人的香艷談資。而與此同時,對于那15名受騙的女大學生,一干圍觀者更習慣于擺出一副“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姿態(tài),對之橫加嘲諷。
面對此類桃色新聞,公共輿論對“受害女性”的剖析,往往都表現(xiàn)出相當程度的刻薄,也已然形成某種程式化的套路。比如說,總是以“有錯推定”的視角,來想象女性角色的所作所為;總是以調(diào)侃的口吻,來“消費”事件本身最隱秘、最細節(jié)的部分。而在田福生一案中,上當受騙的女大學生們,當然難逃被貼上虛榮、低智、不知恥一類的標簽。
所謂大叔逆襲,本質(zhì)上不過是“渣男作惡”。這一判斷,理應是我們理解該案的基本立場。受害女大學生也許有錯,但既無直接的事實依據(jù),本該心懷同情、嘴下留德才是。值得反思的是,在一個價值日益多元的時代,諸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一類的粗糙標準,是否仍舊適用于我們之于“情債糾紛”的觀察——事實上,從沒有一套絕對適用的解讀框架,可被套用來就所有個案展開分析。
或許,每一起個案,都有獨特的原由。以田某案為例:女大學生的社交偏好與心理弱點,網(wǎng)絡工具所衍生的技術性風險,以及異性魅力的行為學構成,諸如此類都是值得研究的嚴肅議題。說到底,在一個知識化的社會,消化任何一起極端的個案,都必須超越于原始的道德成見。
□然玉(職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 最嚴調(diào)控下滬深房價仍漲 人口老齡化影響三四線樓市
- 樂天大規(guī)模退出中國市場 供應商趕赴北京總部催款
- 北京16家銀行上調(diào)首套房貸利率 封殺“過道學區(qū)房”
- 10萬輛共享單車僅50人管遭質(zhì)疑 摩拜ofo優(yōu)勢變劣勢
- 去年聯(lián)通、電信凈利潤均下滑 用戶爭奪漸趨白熱化
- 奧迪否認“官民不等價”:優(yōu)惠政策并非只針對公務員
- 季末銀行考核在即 一日風云難改“錢緊錢貴”現(xiàn)狀
- 美圖7小時暴跌四成 虧損業(yè)績?nèi)绾沃?00億市值受拷問
- 監(jiān)管重壓下P2P退出平臺增加 網(wǎng)貸行業(yè)進入冷靜期
- 配資炒股虧損逾百萬 股民將信托公司告上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