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財經(jīng)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每代人都被上代人不滿 最后還是接了班”

  • 發(fā)布時間:2015-05-20 08:31:11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zé)任編輯:羅伯特

  ■錢理群

  在向?qū)W術(shù)界告別之后,不久前,北大中文系資深教授錢理群又在三聯(lián)書店以《我與青年》為題演講,意在向青年告別。

  他建議年輕人:一要抓緊大好時光,自由讀書,為建立信念與理想打下知識與精神的底子。二要適當(dāng)參加社會實踐,特別是到底層,到農(nóng)村去,了解中國國情。本版摘編部分演講內(nèi)容,以饗讀者。

  幾乎每一代人都不滿意于下一代

  1978年,我考上北大研究生,閉門讀了7年書,到1985年正式開課講《我之魯迅觀》,接觸的是“60后”“70后”的青年了。

  在《我與北大》一文里,我談到上世紀(jì)80年代和“60后”“70后”青年人一起讀魯迅,課堂上形成了一股“魯迅—我—學(xué)生”心心相印、聲氣相通的氣場,那幾乎是以后很難重現(xiàn)的。

  在2002年退休以前,我在北大的最后一批學(xué)生,是1980年~1983年出生的,我也就有機會接觸“80后”的青年。但我真正關(guān)注與思考這一代人,卻要到退休以后。

  《中國青年報》有一個“青年調(diào)查”,其中有兩點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報告透露,我國“80后”青年有將近2億人,而且他們將要或者已經(jīng)開始接班,這就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了。二是圍繞如何看待這一代人,社會的評價與“80后”的自我評價出現(xiàn)了巨大反差。許多人以“生活離不開網(wǎng)絡(luò)”“重視外表,講究穿著”來概括這一代人;但他們又批評“80后”“永遠(yuǎn)以自己為中心”“道德觀念、是非觀念、責(zé)任感普遍不強”等,卻引起了“80后”的不滿,因此發(fā)出了“請別誤讀這2億青年”的呼吁。

  我的演講是響應(yīng)“80后”、為他們辯護(hù)的。我的想法和說法很簡單:“我在研究近百年歷史時,早就發(fā)現(xiàn),幾乎每一代人都不滿意于下一代,而且批評的言辭都差不多?!弊鳛椤拔逅摹蹦且淮说拇韯朕r(nóng),曾寫過一篇文章批評上世紀(jì)30年代的青年人,批評他們“不認(rèn)真讀書,又喜歡亂罵人”。我是“30后”,是挨罵的對象,但我讀了劉半農(nóng)的文章就笑了:今天“30后”“40后”直到“70后”,某些人不是也在責(zé)罵“80后”“不認(rèn)真讀書”嗎?但“歷史照樣前進(jìn),每一代人都被上一代人所不滿,最后還是接了上一代的班,完成了歷史賦予的使命,以致有資格再來批評下一代人”。

  我由此得出一個結(jié)論:“為下一代人,特別是年輕人擔(dān)憂,實在是杞人之憂。每代人都會有他們自己的問題,但不能看得太重,而且最終也得靠他們自己來解決問題。我們一是要相信青年,二是要相信時間。”現(xiàn)在,“80后”開始成為社會中堅力量,人們對他們的評價也完全不一樣了。而“80后”的某些人又開始對“90后”指手畫腳了。這樣的歷史循環(huán),是非常有意思的。

  “40后”“50后”和我的年齡與精神氣質(zhì)都比較接近,我可以說是他們中間的人;在“60后”“70后”青年面前,我扮演的是名副其實的老師、父輩的角色,但我們之間的交往,還是少有距離的;對“80后”“90后”來說,我已經(jīng)是爺爺輩的人了,他們接近我的機會越來越少,我們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大。

  重建我們的理想、信念,以至信仰

  更重要的是,我已經(jīng)無法和所有“80后”青年進(jìn)行心心相印的交流了。我經(jīng)常想起魯迅的話:青年是不一樣的,有睡著的,玩著的,也有醒著的。對“80后”睡著、玩著的青年,我尊重他們的選擇,但已經(jīng)無法和他們對話,這也屬于正常。我能夠交流的,是魯迅說的,覺醒的或要覺醒的青年。所謂“覺醒”,就是在堅持自己對個人物質(zhì)利益的合理追求的同時,又有所質(zhì)疑,希望有新的突破,尋求物質(zhì)與精神兩個方面更為健全的發(fā)展。我因此把他們稱為“新一代的理想主義者”,既在根本上和我這樣的老理想主義者有相通之處,又有自己的時代特色。在這樣的意義上,我這個“30后”就與“80后”的部分青年相遇了。

  我們共同的話題是什么呢?這也是我在和“80后”青年對話時談到的內(nèi)容。年輕人問我:你認(rèn)為我們這一代存在什么問題?

  我的回答是:“你們這一代人是在應(yīng)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F(xiàn)在進(jìn)了大學(xué),在最初的興奮過去以后,就突然失去了目標(biāo)與方向。這背后其實是一個信仰缺失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也有,‘上帝死了’,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建我們的理想、信念,以至信仰,就成為我和“80后”的新理想主義者進(jìn)行精神交往的聚合點。

  我對年輕人的建議,通常有兩條:一是要抓緊年輕時代的大好時光,自由讀書,盡可能廣泛地吸收古今中外的精神資源,為建立自己的信念與理想,打下知識與精神的底子。二是在可能范圍內(nèi),適當(dāng)參加社會實踐,特別是到底層,到農(nóng)村去,了解中國國情,與老百姓建立不同程度的精神聯(lián)系,這是建立信念與理想之根。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我自己,我們這幾代人的成長之路、人生基本經(jīng)驗。在我看來,這對今天的中國青年,也還是有意義的。(據(jù)《中國新聞網(wǎng)》)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