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雜談]莫把“基準利率”當“政府定價”
- 發(fā)布時間:2014-12-09 05:34:59 來源:甘肅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楊世智
11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自11月22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同時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qū)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由于此次降息“突然性”,加之受當前“理財熱”的影響,人們對降息帶來的政策紅利充滿預期,一些人和投資機構也開始搜集和制定相應的理財方案。但在這些方案中對國家政策和相關知識的理解,存在著一些誤區(qū)。
其中,把“基準利率”當銀行實際執(zhí)行利率是最大的誤區(qū)。在筆者接觸到的理財方案中,一些方案以此次央行下調后的貸款基準利率計算應付利息的變化,以存款基準利率一浮到頂?shù)?.2倍計算存款收益的多少。這種計算方法,或許與一些銀行實際執(zhí)行利率相符,但并不能在所有銀行通用。因為基準利率并不等于各銀行實際執(zhí)行的利率,僅僅是其決定利率高低的一個參照。
基準,是指在測量時用作起始尺度的一個標準?;鶞世?,是在金融市場上供市場主體進行參照的一個標準,相關金融產品的利率水平或金融資產價格均可根據(jù)這一基準水平來確定。
以銀行貸款為例:隨著當前我國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銀行貸款利率已進入自主定價時代,各銀行在確定貸款產品的利率時,都要通過一個風險定價模型進行計算。計算時,除了要參照央行公布的基準利率外,還要考慮融資者的信用等級、貸款種類或是用途、貸款期限等要素,最終的結果可能與基準利率持平,也可能高于或是低于基準利率。計算結果,銀行稱之為“基礎利率”。
在實際操作中,銀行在辦理客戶的貸款申請時,一要參照所在銀行的基礎利率,二要看對方的議價能力,尤其是在服務優(yōu)質大客戶時更是如此。也就是說,銀行和客戶都是在做生意,雙方可以“討價還價”。
一些優(yōu)質客戶特別是優(yōu)質大客戶,因為信用等級高、實力強、現(xiàn)金流很充沛,與銀行“做生意”時討價還價的能力就強,其貸款利率往往會比較低,個別實力強大的客戶貸款利率有時甚至會低于基準利率;而為了留住這些優(yōu)質客戶的存款,銀行也可能會將存款利率上浮到央行規(guī)定的最高點。一些貸款風險高的企業(yè),其貸款的利率水平則相對較高。在辦理貸款過程中,銀行決策的最大依據(jù)就是客戶身上存在的風險:風險高的客戶,貸款利率就高;風險低的客戶,貸款利率則低。這完全是一種市場行為,也是我國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結果。也因為此,一些銀行人員開展業(yè)務時才會抱怨說,以前都是別人求銀行,現(xiàn)在卻反過來了,成了銀行求別人。當然,這里的“別人”是指那些優(yōu)質客戶。
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基準利率已經不再擁有計劃經濟時代政府定價的“身份”,現(xiàn)如今它更像是政府指導價。此次央行下調基準利率,從總體上講會引導融資成本下降,但實際利率水平則是銀行各有各的行情,個體融資者還需要仔細考察,貨比三家,哪家劃算就和哪家“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