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開在盾構機旁的“杜鵑花”
- 發(fā)布時間:2014-11-29 06:52:47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你別看杜娟挺漂亮的,其實是個‘女漢子’。”與王杜娟共事時間久的同事對她都有這個認識。據同事講,王杜娟曾經錢包被偷,她自己騎著車就追,硬是把錢包追回來了。
這樣就不難理解美麗大方的王杜娟何以能帶領有100多名小伙子的技術團隊摸爬滾打多年。13年來,王杜娟和她的團隊完成盾構設計100余臺,打破了100多年來只有發(fā)達國家才可設計生產盾構的神話。
王杜娟出生于陜西省扶風縣一個世代農耕的家庭,1997年走出黃土高原,考入了石家莊鐵道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工程機械專業(yè),2001年7月畢業(yè)后,被安排到中鐵隧道股份新鄉(xiāng)機械制造公司工作。
“當時,公司就是中鐵集團的四級單位,一個就100來人的小修理廠?!蓖醵啪昊貞浾f,報到時,新鄉(xiāng)修理廠的大門口有很多工人都在打撲克,心里一陣不舒服,暗自下決心要干出個成績來。
工作中的王杜娟開始關注隧道施工的核心裝備——盾構。長期以來,國內盾構市場完全依賴進口,不僅價格昂貴、制造周期長,關鍵技術也受制于人。
早在2001年初,中鐵隧道集團和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就已經開始了盾構機的合作研發(fā),并由時任中鐵隧道集團副總經理的李建斌牽頭申報國家“863計劃”。2001年底,“關于隧道掘進機關鍵技術的研究”正式列入國家“863計劃”。2002年10月,中鐵隧道集團盾構機研發(fā)項目組正式成立,王杜娟成為項目組18位成員之一。
盾構是集機、電、液、氣、傳感于一體的大型自動化掘進設備,零部件多達2萬余個,單單一個控制系統(tǒng)就有2000多個控制點。“當時一沒技術二缺指導,每個關鍵點都是一根硬骨頭,都需要具有哪怕磕掉牙齒也要啃下來的勇氣。”王杜娟回憶說。
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技術儲備,2006年初,公司啟動了第一臺盾構樣機的制造,當時王杜娟剛坐完“月子”,就經常跑回來開會。后來,孩子剛滿兩個月,她索性結束產假,直接回到崗位正式上班了。
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2008年4月,王杜娟和同事們終于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臺擁有部分自主知識產權的復合土壓平衡盾構,其整機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多項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樣機隨后被應用到天津地鐵項目。業(yè)主單位起初以為是臺進口盾構,便將這臺機器用在施工難度最大的標段,地表以上是渤海大樓、張學良故居、“瓷房子”等組成的歷史文化街區(qū)。施工驗收時,發(fā)現在各個施工標段中,這臺盾構機的成績最優(yōu),不但掘進速度快、地表沉降控制得也很好,沉降控制到了3毫米以內。這時,王杜娟和同事們才松了一口氣,才敢告訴業(yè)主這是國產的第一臺樣機。由此這臺功勛盾構機被命名為“中鐵一號”,王杜娟也獲得了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科學技術特等獎。
“當初做盾構,只是因為不甘心,希望能掌握核心技術,造出中國人自己的盾構好揚眉吐氣?!边@是王杜娟最初的夢想。
隨著科研的不斷推進,隨著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高潮的掀起,隨著國家有關部門和中鐵總公司對盾構產業(yè)政策及資金扶持的逐漸加大,她的夢想越來越大。2009年12月,中鐵隧道裝備制造公司的成立,為她搭建了一個實現更大夢想的平臺。
2010年,中鐵裝備公司搶占市場的第一年,為順利拿下重慶軌道交通建設盾構采購項目,王杜娟根據重慶地質情況,大膽提出了硬巖盾構設計理念。2010年8月,首臺真正意義的“硬巖盾構”完成制造。當專家組在驗收評語中寫上“整機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時,在場的所有人員都將目光投向了王杜娟,那張自信的笑臉像一朵綻放的杜鵑花。
如今,中鐵號盾構已逐步實現系列化、產業(yè)化,中鐵裝備已遍布中華大地。采訪王杜娟當天正值“感恩節(jié)”,王杜娟說,“我感恩鐵路大發(fā)展給我提供了機遇,感恩公司大跨越為我提供了平臺,感恩團隊為我提供有力的支撐,感恩家庭為我提供溫暖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