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主題基金迎來揚帆起航的時刻
- 發(fā)布時間:2014-08-20 10:27:57 來源:新華網(wǎng) 責任編輯:田燕
參考上交所已公布的細則,公募基金公司發(fā)行“滬港通”基金已基本無障礙。發(fā)“滬港通”基金不需占用QDII額度,不像QDII產品只能全部投向境外,可跨滬港兩地投資,相比較港股通個人投資者50萬人民幣的高起點,公募基金的低門檻和主動管理能力無疑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
“滬港通”是內地循序漸進開放資本市場的一大創(chuàng)新,旨在以最小的制度成本,換取最大的市場成效。即兩地市場盡可能地保留沿用自身市場原有的法律、法規(guī)、交易習慣,同時盡可能地降低對投資者的限制因素,讓市場力量發(fā)揮決定性作用,最大幅度地實現(xiàn)中國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
依據(jù)相關規(guī)則,“滬港通”推出后,公募QDII產品或將進一步邊緣化,資金流向大盤藍籌,基金公司業(yè)績分化,小盤股基金面臨業(yè)績壓力,公募基金或將迎來發(fā)行新產品的機會。
首只QDII基金于2006年底成立,2007年,南方、華夏、嘉實、上投摩根4家基金公司分別推出各自的QDII基金,受當時國內外一片繁榮的市場行情的強力推動,4只QDII基金都獲得了投資者熱捧,幾乎均募集到了300億元的規(guī)模。但次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各國金融市場的大幅下挫,首批接近1200億元QDII基金投資者以極大的熱情,通過QDII基金投資海外,整體遭遇重大虧損。這直接影響了后續(xù)QDII基金在國內市場的發(fā)展,2009年整年沒有新QDII基金成立,直到2010年才陸續(xù)又有新的基金發(fā)行,但投資者的認購熱情已大降,多數(shù)QDII基金首次募集均不足10億份,而且后續(xù)往往遭遇大比例贖回。截至今年6月底,2008年后成立的81只QDII基金平均規(guī)模僅為1.36億,有7只已不足1000萬,成了迷你基金。
“滬港通”與QDII基金完全是平行關系,不占用QDII額度,且參與方式靈活,雖有總額度和日額度限制但均為買賣軋差之后的凈額。因此可以預期,今后會有越來越多的內地投資者通過“滬港通”投資港股以滿足國際化配置的需求。因而,從一定程度上說,“滬港通”是QDII基金的替代品,QDII基金如不繼續(xù)創(chuàng)新并提升主動管理能力,將會進一步邊緣化。
“滬港通”毫無疑問將為A股市場帶來增量資金,但增量資金最終流向哪里?滬股通的主要投資標的無論上證180還是上證380均為大盤藍籌股,因此多數(shù)賣方研究機構都認為,滬股通的3000億額度應能修復并提升大盤藍籌股估值水平。其主要邏輯是:港股市場投資者結構與內地A股市場有很大的不同,香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并且海外投資者比例較高,這部分投資者秉持價值投資的觀念,投資風格相對穩(wěn)健,更加偏好低估值和高股息率的藍籌大盤股標的。據(jù)測算,滬股通517個投資標的自由流通市值高達4.5萬億人民幣,3000億額度最多可以帶來6.6%的漲幅。
一旦“滬港通”資金流向大盤藍籌,將導致兩地同一公司或可比公司的股票估值水平趨于一致,對A股大盤藍籌股有一定的估值修復作用,而對內地估值過高的小盤股則可能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即折價的向上修正,溢價的向下修正。對于公募基金而言,預計“滬港通”出臺之前,重倉大盤股的基金將迎來多輪業(yè)績爆發(fā)的脈沖式行情,而重倉小盤股的基金將喪失本次行情機會,不同基金公司之間可能會出現(xiàn)業(yè)績分化,后者將面臨較大的業(yè)績壓力。而“滬港通”實質性實施之時,預計股價獲利空間已不大了。
回顧我國公募基金業(yè)發(fā)展的歷史,每次證券市場實施新制度,都會有吸引眼球的創(chuàng)新基金產品誕生,本次想來也不會例外。參考上交所已公布的細則,公募基金公司發(fā)行“滬港通”基金已基本無障礙。公開的信息顯示,上投摩根和寶盈等基金公司已在研究設計相關的基金產品。
發(fā)行“滬港通”基金的優(yōu)勢在于,首先,“滬港通”基金不需占用QDII額度,而QDII額度相對于基金公司是稀缺資源;其次,傳統(tǒng)的QDII產品只能全部投向境外,不能境內和境外兩部分來分散投資,而“滬港通”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可以跨滬港兩地投資;最后,相比較港股通個人投資者50萬人民幣的高起點,公募基金的低門檻和主動管理能力無疑具有很大優(yōu)勢。
然而,就“滬港通”主題本身發(fā)行公募基金,仍有一些難點尚未解決。第一,雖然不占用QDII額度,然而投資標的均為大盤藍籌股,單獨發(fā)行此類產品的賣點和題材都很難挖掘,也很難為投資者所認可;第二,此類產品設計上并不存在問題,但難的是投資,內地基金公司中熟悉港股的投研人員太少;第三,上交所細則禁止融資融券和“裸賣空”,采用A—H股套利策略發(fā)行產品的基金公司必須采用與香港子公司聯(lián)動的形式發(fā)行產品,最終還是要占用QDII額度,并增加了系統(tǒng)準備和對接的成本,而且很難將套利策略整合在一個產品之中。
就基金專戶而言,雖然100萬門檻與“滬港通”50萬的個人投資者門檻相比較無任何優(yōu)勢,但基金公司完全可以利用良好的主動管理能力,吸引個人或機構投資者認購“滬港通”主題的基金專戶。并且相對于公募而言,專戶限制較少,監(jiān)管實行備案制,多種套利策略都可以運用于“滬港通”主題的基金專戶之中。
鑒于A-H股存在的套利機會,大量賣方眼下高度關注兩者的折溢價問題,在“滬港通”即將開通之際,這種關注達到了頂峰。然而,“滬港通”所帶來的套利機會,遠遠不止A-H股配對交易一種。由于滬港兩市的資金成本、估值方式、交易時間、交易制度等多方面的差異,以及滬港通與QFII、RQFII的制度差異,至少會帶來A-H股套利、利用交易時間差套利、利用滬港交易制度差異套利、利用內地與香港兩地利差套利四種套利機會。當然,這四種可能的套利機會,需要基金公司運用自身的投研優(yōu)勢,去開發(fā)出一系列可行的創(chuàng)新產品和套利策略,并借助“滬港通”實施的契機去實現(xiàn)。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 最嚴調控下滬深房價仍漲 人口老齡化影響三四線樓市
- 樂天大規(guī)模退出中國市場 供應商趕赴北京總部催款
- 北京16家銀行上調首套房貸利率 封殺“過道學區(qū)房”
- 10萬輛共享單車僅50人管遭質疑 摩拜ofo優(yōu)勢變劣勢
- 去年聯(lián)通、電信凈利潤均下滑 用戶爭奪漸趨白熱化
- 奧迪否認“官民不等價”:優(yōu)惠政策并非只針對公務員
- 季末銀行考核在即 一日風云難改“錢緊錢貴”現(xiàn)狀
- 美圖7小時暴跌四成 虧損業(yè)績如何支撐600億市值受拷問
- 監(jiān)管重壓下P2P退出平臺增加 網(wǎng)貸行業(yè)進入冷靜期
- 配資炒股虧損逾百萬 股民將信托公司告上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