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藥復方制劑最終或被淘汰 "感冒清"不良反應多
- 發(fā)布時間:2015-07-07 14:40:12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朱苑楨
中西藥復方制劑又出負面了,上周,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發(fā)布中西藥復方制劑不良反應信息通報,提示患者、醫(yī)務人員關注感冒清片(膠囊)、腦絡通膠囊等中西藥復方制劑所引起的不良反應。
關于中西藥復方制劑的爭議一直不斷,不少專業(yè)人士表示,此類藥物既不符合中藥的標準,也不符合化學藥品的標準,嚴重缺乏現代醫(yī)學、藥物學的理論依據。不僅是在國際市場,在國內各大醫(yī)院也“不受待見”。對此類藥的審批,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的態(tài)度是原則上不批準。
“感冒清”不良反應報告多
國家藥監(jiān)總局通報顯示,感冒清片(膠囊)主要用于風熱感冒,發(fā)燒,咽喉腫痛、全身酸痛等癥狀。組方中含有對乙酰氨基酚、馬來酸氯苯那敏、鹽酸嗎啉胍3種化藥成分,及大青葉、崗梅、山芝麻、穿心蓮葉等6種中藥成分。
監(jiān)測數據顯示,感冒清片(膠囊)引起的不良反應為血尿較多;在與含有相同成分或功效類似的藥品聯合使用時,可能會增加其嚴重不良反應風險。而用于治療腦血栓、中風后遺癥等引起的頭痛、眩暈、半身不遂等癥狀的腦絡通膠囊,存在引起過敏反應的風險。其組方中含有鹽酸托哌酮、維生素B6、川芎浸膏、黃芪浸膏等。監(jiān)測數據顯示,腦絡通膠囊的過敏反應可能主要與其鹽酸托哌酮組分有關。
化藥成分的安全性被忽略,增加風險
關于中西藥復方制劑的不良反應通報及事件并不少見。引起關注最多的一次是在4年前,香港衛(wèi)生署在一次例行的市場監(jiān)察中發(fā)現,廣藥集團“白云山”牌感冒清膠囊含微量的退熱藥對乙酰氨基酚成分,0.29mg/粒,國內版24mg/粒,雖然含量甚微,香港衛(wèi)生署仍以因“中藥添加西藥成分”違反法規(guī),采取召回行動。
中西藥復合制劑作為中國特有的藥品,其安全問題一直備受關注。
2009年2月,《中國藥物警戒》雜志發(fā)表的《消渴丸致嚴重低血糖反應36例文獻分析》一文,是為數不多的對此類藥物應用進行總結分析的文獻。該文分析了在1994~2008年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檢索到的36例由消渴丸導致的嚴重低血糖反應病例。其中表現為低血糖昏迷的共有28例,嚴重低血糖致死亡的有7例,表現為嚴重低血糖反應的1例。
國家藥監(jiān)總局也提出,中西藥復方制劑中部分藥品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但這類制劑成分復雜,除中藥外尚含有一種或多種化藥成分,臨床使用中易忽略其化藥成分的安全性問題。其中包括化藥成分引起的不良反應;或與含有相同成分或功效類似的藥品聯合使用,易造成組方成分超劑量使用或引起毒性協同作用,增加了用藥風險。
中西藥復方制劑市場利益大
醫(yī)藥界不少企業(yè)意識到中西藥復方制劑存在一定安全風險,也意識到對中西藥復方制劑進行上市后再評價十分必要,并應逐步淘汰部分品種,但是“由于涉及多方利益,進度相對緩慢”。不少中西藥復方制劑都是百姓眼中的經典老藥,比如維C銀翹片、消渴丸等。
利益到底有多大?有數據顯示,華潤三九的999感冒靈,2012年實現銷售額14.6億元;廣藥集團獨家產品消渴丸,2012年銷售額超6億元;2012年貴州百靈生產及銷售維C銀翹片80億粒、產值2.6億元;2012年深圳同安維C銀翹片銷售額5000萬元,占到公司整體收入的50%。這么大的銷售額,足以讓廠家、地方政府去抵制淘汰行動。更有甚者,商家、政府還試圖為中西藥復方制劑洗地,比如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的一個863項目就要證明摻了格列本脲的消渴丸與格列本脲降糖效果相當,更改善糖尿病相關癥狀。
中西藥復方制劑被淘汰只是時間問題
目前市面上大約有上百種中西藥復方制劑,涵蓋感冒解熱鎮(zhèn)痛藥、鎮(zhèn)咳祛痰藥、抗組胺藥、降壓藥、胃藥、含激素皮膚藥等類別。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藥師丘振文告訴記者,這其中大多是早年審批入市的,目前國家對此類藥品審批十分嚴格,原則上不再批準新藥,除非安全性高、療效明確。
中西藥復合制劑在上世紀60-70年代比較興盛,當時的質量和標準偏低,審批了一大批中西藥復合制劑。而此后國家雖然嚴格了藥品審批制度,在1985年《藥品管理辦法》實施后,淘汰了一批質量和療效都不好的中西藥復方制劑,但仍有一部分品種留了下來,我們現在市面上看到的基本都屬于此。
中西藥復方制劑或合法地在草藥里添加化學藥也就只在中國存在,美國藥監(jiān)部門早在1991年發(fā)文告,禁止進口中國含化學藥的中成藥;歐盟植物藥注冊法令也禁止植物藥中添加化學成分。
國家藥監(jiān)部門早已停止批準中西藥新品上市,多位專家呼吁,市面上仍存的中西藥應逐步淘汰。中國醫(yī)藥企業(yè)管理協會副會長吳清功表示,中西結合藥作為一種長期存在爭議又缺乏嚴謹實驗證明的產物,未來應該通過立法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