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患者不足一成選擇就醫(yī)
- 發(fā)布時間:2016-03-29 09:13:49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吳起龍
北京安定醫(yī)院病房走廊里,幾名抑郁癥患者正在散步。
北京安定醫(yī)院,一名抑郁癥患者隔著門對著記者的鏡頭做鬼臉。這里的大門一直是鎖著的,只有醫(yī)護人員才能打開。
出院的日子終于到了,讓劉月又期待又害怕,“在這里什么都不用想,出院以后很多事,怕自己面對不了”。
今年2月2日劉月離開北京安定醫(yī)院。45天前,她抑郁癥復發(fā)吃了100多片安眠藥尋死,按正常藥量,她每天只吃1片。
劉月求醫(yī)的安定醫(yī)院抑郁癥治療中心,收治來自全國各地的重度抑郁患者。今年年初,新京報記者駐守這家醫(yī)院,親歷了抑郁癥患者治療的全過程。對抑郁癥,醫(yī)學上已有一套有效的治療體系。比抑郁癥更可怕的,是人們對它的無知、恐懼和逃避。
不容忽視的是,出院以后,社會功能的恢復是抑郁癥患者進入正常生活的另一道坎。當治愈的病人回到曾經的生活環(huán)境,需要把原有的價值觀推倒重來,減少抑郁情緒的來源,在以后漫長的時間里防止復發(fā)。這不僅需要醫(yī)生,還需要家屬和社會組成的“治療聯盟”。簡單地說,就是拒絕歧視,給他們理解和關愛。
數說
4% 抑郁癥全國的就診率只有4%左右。
90% 90%以上的患者根本沒有治療。
20% 近80%入院治療的患者可以治愈,20%的患者接受治療后再沒有復發(fā)。
圍城
住院后患者重新認識抑郁癥,邁出自救第一步
抑郁癥病房的一天,是從每天的晨檢開始的。
“51床,張倩倩,17歲。學習成績好,中考全校第一名,曾服藥、抽血自殺,手腕有明顯傷痕,目前抗拒治療,防藏藥、自傷、自殺?!?/p>
“59床,馬蘭,31歲。病人情緒低,害怕、焦慮。防藏藥,防沖動,防爬窗?!?/p>
“40床,王淑珍,53歲。情緒差失眠,有拿煤氣罐自殺的行為。兒子也患抑郁癥住院。腹部和右手腕部有明顯傷痕,防藏藥、防外走?!?/p>
……
1月25日早上8點半,安定醫(yī)院抑郁癥中心女病區(qū)主任張玲和病房主治醫(yī)生開交班會,心里有了底。昨天新增了7個病人,這對抑郁癥中心來說是個不小的壓力?!八蛠碜≡旱幕颊叨喑霈F了自殺行為,病情嚴重,家屬也照顧不了?!?/p>
“如果在(抑郁)癥狀初期及時確診并得到治療,他們可能就不會是現在這樣”,在張玲眼里,入院時間不長、剛大學畢業(yè)的王凡是比較典型的病例,他抑郁從高中就開始,卻被當作神經衰弱治療了7年,直到大學畢業(yè)才接受精神科藥物治療。
其間,王凡嘗試做運動、看心理醫(yī)生、主動訴說,癥狀卻越來越重。去年開始,王凡不僅受失眠折磨,“精神一緊張就感覺皮膚疼痛,好像每個毛孔都被扎了一根針,每根針還有人不斷在彈”。
“我特別想找人說說話,但是身邊沒有一個人能說到一起去。后來我經?;孟?,身邊有個人,我把自己想說的話都告訴他,他把我想聽的話都說給我聽。”
王凡說,他不知道自己多長時間沒有笑過,印象最深的是高中在全校的學生大會上,校長走到他身邊問,為什么從來沒看你笑過?
對于張玲和精神科醫(yī)生來說,很多抑郁癥患者,都缺少抑郁癥的認識,沒想到“不高興”也是一種病。此外對精神科醫(yī)院抱有偏見,認為來精神病院看病是件羞恥的事?!霸谶@個過程里,病人康復的信心和最佳的治療時機一起流失了?!?/p>
即便如此,安定醫(yī)院副院長、抑郁癥治療中心主任王剛認為,這些患者還是幸運的。據國家權威部門最新的調查顯示,抑郁癥全國的就診率只有4%左右。
“與90%以上根本沒有治療的患者相比,他們邁出了自救的第一步?!蓖鮿傉f,實際上,抑郁癥也被稱為“心靈感冒”,像身體感冒一樣,可以被治愈?!爸挥性敢庾跃鹊娜?,醫(yī)生才能救他。畢竟患者自己才是決定是否走進醫(yī)院,克服不良反應去接受治療的人。”
逃離
面對抑郁癥逃無可逃,對抗需付出清醒的努力
透過走廊門上鑲著的一小條玻璃,張文和妻子孫亞兩人一個彎腰一個跪地,希望看到女兒一眼。
他們的女兒張倩倩,3年前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北京某重點中學,同年開始有抑郁表現,三年后進入安定醫(yī)院治療。
但當主治醫(yī)生建議安排見面時,他們卻把兩袋衣物交給護士,轉身擺手拒絕。
“我們不敢見她,見了她一定會把她帶走”,兩人都已是一臉淚水。
女兒診斷出抑郁癥以后,張文夫婦答應女兒會陪著她一起抵抗抑郁,但情況并沒有好轉。“孩子經常買藥,買針管抽血傷害自己”,孫亞說,住院前一天,女兒曾發(fā)信息向她求助“我今天感覺不好,你能不能早點回來”。
孫亞還是回來晚了,女兒見到她很開心,蹦跳著給她唱歌。等第二天一早,她推開女兒的房門,看見桌上、床上都是血。
張文說,女兒一直拒絕住院,還扔了醫(yī)生開的藥,“她說我背叛了她,因為我答應過不會把她送進醫(yī)院,可是我怕永遠失去她呀?!?/p>
在醫(yī)生的勸說下,父親在接待室與張倩倩見面。父女倆手握著手交談,時而用手背抹淚。這時,母親孫亞在走廊靠著接待室的門,坐在地上悄悄哭泣。
最后,張文還是沒有抵得住女兒的乞求,答應她次日辦理出院手續(xù)。雖然他們明白,這時候把女兒帶回家,可能冒著失去的危險。
“如果他們(父母)真的痛苦,那我比他們痛苦一萬倍。”張倩倩把病服袖子往上撥,露出纖細的胳膊。白嫩的皮膚上橫七豎八地布滿了刀痕,這都是她自己在痛苦時劃的?!盁o論怎樣,他們是我的父母,我希望他們負起責任來保護我?!?/p>
第二天,盡管主治醫(yī)生反復勸說,未正式治療的情況下出院對患者非常危險,張倩倩還是辦理出院手續(xù)離開了。
“有的病人我們真的很想幫助他,但我們無法強制治療”,主治醫(yī)師馬朝陽說,因為對精神病房的偏見和恐懼,有的患者剛住幾天藥還沒起作用就出院了,有的為了喚起家人同情夸大身體不適、假裝病情好轉,有的約好復診卻再也沒來過。
“醫(yī)生只能盡力去做能力范圍內的事”,張玲也認為,抑郁癥除了臨床癥狀,還有人格問題、心理問題、家庭問題、社會問題等,使抑郁癥的治療比其他疾病更為復雜。因此,對抗抑郁癥,需要更多人付出努力。
希冀
患者制作“日歷”:生命有挫折,那不是盡頭
與張倩倩不同,程玲玲是自己要求來住院的。之前兩次住院治療的經歷,讓她適應了精神科病房的生活,平和地面對自己的疾病。
“你知道這個病有多難受嗎?天天睡不著,腦袋昏沉沉什么都做不了”,程玲玲病重時曾一心尋死。
剛進醫(yī)院那段時間,程玲玲迷上了“無抽”,“好比你做錯了題拿橡皮擦擦掉一樣,把不好的記憶給擦掉了”。
無抽,即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是目前抑郁癥治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研究發(fā)現抑郁癥患者大腦內的神經遞質之一5-羥色胺少于正常人?!盁o抽”相當于把大腦內神經遞質分泌“格式化”,重新啟動的神經遞質代謝,讓5-羥色胺等各種神經遞質的水平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
“無抽”實施時先將患者麻醉,把兩片金屬電極固定在額頭上,視患者身體情況通電2到8秒鐘。
“感覺腦子跟喝了酒一樣被灌了一下,然后什么都不記得了?!背塘崃嵯矚g這種感覺,好像人生真的從頭開始了。實際上“無抽”只會造成短暫的失憶,記憶會在幾天之后慢慢恢復。這時患者情緒低落、想自殺的念頭已明顯減輕了。
醫(yī)院每天的集體活動,每個患者都會講述自己遭遇,也聽到了很多別人的故事。
在一次集體活動中,老師發(fā)起話題,讓大家自由討論對“家”的感覺。一直拒絕治療、不與任何人說話的馬蘭突然舉手發(fā)言。
“家是吵架的地方,家里的人都是冤家”,馬蘭說,在家里所有人都怪我、不理解我,我都那么難受了他們也不關心。在家我就一個人,把所有簾子都拉上,誰叫門都不理。
為了安慰馬蘭,劉月講了自己的故事。第一次治療成功以后,她出去找了工作,遇到一個很愛她的人。他們結婚了。由于病情不穩(wěn)定,一直服藥的她無法生育。她覺得對不起老公,幾次提出離婚?!懊看嗡寄托陌参浚仍酆昧瞬怀运幜?,不是還能生嘛!”
醫(yī)生護士們都知道,以前老公特別疼愛她,夏天太陽那么毒,每次慰問日他都早來半小時。半個月前,劉月要在第二天出院,母親帶來一個消息。這次,老公提出離婚,她當場犯病,痛哭著要撞墻……
聽了劉月的故事,程玲玲和身邊幾個病友都哭了,她們一起制作了一個希望日歷,相互鼓勵著熬過最想結束生命的黎明。簡單的一張白紙,上面標明日期、星期、陰歷的日子,下面不知道是誰寫了一句話。
“生命有挫折,那不是盡頭。只是提醒你,該轉彎了……”
困境
比抑郁癥更可怕的,是久治不愈帶來的絕望
護士王麗莉的每一個大夜班,都特別漫長。
安定醫(yī)院抑郁中心的病房設施,與普通病房相似。只是在重癥觀察室,病床兩邊都安裝了“約束腕帶”。當病人有沖動、外跑、自傷等行為時,需要把他們“約束”在床上,等情緒平穩(wěn)了再打開。
另外一點不同,是病房的門都沒有鎖,患者全部開著門入睡。護士每半個小時巡一次房,他們要看到每個病人的臉,檢查睡眠狀態(tài)。
夜間,有的患者躺在床上睜著眼睛沒有睡;有的凌晨一兩點鐘就醒了,只能望著夜等待天亮,或者在走廊里走來走去。
多數抑郁癥患者受失眠折磨,護士必須掌握患者睡眠情況,第二天匯報給醫(yī)生。
在沒有敞開心扉之前,抑郁癥患者的心里是個神秘的世界。護士長李金紅介紹,對重癥抑郁癥的護理比其他患者更難。有的患者一心想要自殺,趁護士忙的時候,可能藏藥、吞牙刷、把病服脫下來掛在洗手間的橫梁上尋死,有時候挺可怕的。
為了防止病人自傷,帶入病房的物品都經過嚴密的檢查。每天早晚,護士站通過廣播呼叫病人吃藥。一名護士給藥,一名護士查看。因為有的病人經常會做出喝水、仰頭的動作,實際上把藥夾在指縫,粘在牙床上。
劉月第一次自殺,主要原因不是抑郁,而是久治不愈帶來的絕望。
“當時因為第一次搞對象分手,我什么都干不了,不說話一直哭。家人以為我是‘撞’到什么,帶我到處去看都沒好。后來我想反正也看不好了,不想再讓爸爸媽媽跟著難受?!?/p>
近幾年,抑郁癥因名人患病和患者自殺新聞而受到關注。來看病的患者和家屬也帶著絕望的情緒,張玲每天反復回答一個問題:醫(yī)生,我還能好么?
抑郁帶來痛苦,但人們更怕深埋在傳統(tǒng)價值觀里的偏見?;忌暇窦膊【偷韧凇隘傋印?,是一張永遠也摘不掉的羞恥標簽。
“抑郁癥這么一個能治愈的病,卻背著沉重的社會負擔”,王剛深感無奈地說,人們知道15%的患者最終走向自殺的結局,這里面有多少人接受過有效治療,而另一條重要信息被忽視了,近80%入院治療的患者可以治愈,20%的患者接受治療后再沒有復發(fā)。
癥結
來自生活環(huán)境的誘因,成為抑郁癥復發(fā)解不開的結
每天,都有治愈的患者出院。對新來的病人來說,她們是自己恢復的希望。但是擺在前者面前的是另一個問題,出去以后怎么辦?
程玲玲治療過2次,她母親知道自己對女兒管教太嚴不利康復,但是50多歲的人改變性格談何容易;“郁友”們也擔心劉月,7次患病都是因為感情問題,只有29歲的她,以后還要面對感情;還有因高考升學壓力導致患病的中學老師,出院后還會回到原來的崗位上……
這些來自生活環(huán)境的抑郁誘因,像一個解不開的結。想要趕走抑郁不復發(fā),她們還需要面對一個考驗——把人生觀推倒重來。
在醫(yī)院,醫(yī)生能夠幫助患者消除臨床癥狀。但是出院后在每天的生活里,則需要自己強大的內心去消化挫折,調節(jié)情緒。這對抑郁癥患者來說更加困難,為了避免復發(fā),除了藥物維持治療,這個過程需要心理醫(yī)生的幫助。
王凡和父親都看過心理醫(yī)生,“我覺得他根本沒有聽我說話,一直在強行灌輸自己的價值觀?!?/p>
程玲玲也覺得心理治療“沒什么用”。
實際上,因為精神疾病不像治療血糖、血壓,沒有一套直接體現病情的指針和數據。在治療中醫(yī)生的經驗就顯得特別重要。
由于心理醫(yī)生的前期培養(yǎng)投入高,導致好的心理醫(yī)生數量特別少。醫(yī)院的號源少,私人診所收費有的達到每小時1000元。而根據心理治療的特點,患者必須持續(xù)、長期的治療才會有效果,在經濟、時間兩個方面都很難實現。有的患者有條件治療,但是沒有遇到談得來的心理醫(yī)生,或者一次治療見不到效果,就否定了心理治療的作用。
“現在已經有了大量有效的藥物和治療手段,只要配合治療,大部分患者會在8到12周的時間里情緒恢復正常?!蓖鮿偨榻B,好轉的患者再接受9個月的維持治療,病情穩(wěn)定后逐漸減藥、停藥,最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盡管在醫(yī)學上認為完全可能,實際治療中卻很少能實現。張玲介紹,有的病人怕產生藥物依賴,情況好轉就私自停藥了,導致病情急速復發(fā);有的病人病情嚴重時想住院治療,住進醫(yī)院剛剛好轉就要回家,再次被外界環(huán)境刺激加重抑郁。
“我們只能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們”,張玲每天要處理多個患者的出院請求,讓她遺憾的是,因為對疾病的不了解和對醫(yī)院的不信任,很多患者沒有接受完整的治療就出院,然后很快又被家人送回來了。
十幾年前,臨床醫(yī)學畢業(yè)的張玲有很多選擇,吸引她留下來成為一名精神科醫(yī)生的,也正是這些病人?!坝惺畮啄?病史)的病人當時還在上學,現在已經是成年人和成功者,人生沒有被抑郁毀掉。和患者一起戰(zhàn)勝了抑郁,這可能是我們最大的快樂?!?應求訪者要求,文中抑郁癥患者和部分醫(yī)護人員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