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順風能2013年逾20次投資理財
- 發(fā)布時間:2014-09-30 07:3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陳晶
今年公司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實現營業(yè)收入6.9億元,同比下滑2.4%;實現凈利潤1億元,同比增長2%
近年來,上市公司對理財越來越熱衷,有數據顯示,2012年上市公司中有268家累計購買理財產品1922款,合計金額1565.1億元;2013年,有522家上市公司累計購買5592款產品,合計金額4271.69億元;而僅2014年上半年,已有708家上市公司累計購買8779款產品,合計金額達6158.98億元。
每年上市公司投入理財的合計金額已經說明了一切,將資金投入理財中的公司逐年遞增,而更有上市公司年內進行理財超20次,天順風能就是其中一家。
年內逾20次理財
上市公司熱衷購買理財產品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2012年證監(jiān)會就發(fā)布了《上市公司監(jiān)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jiān)管要求》,同意上市公司將閑置募集資金投資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投資產品。政策放寬的背景下,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現象如開閘的洪水,越涌越多。
天順風能的2013年年報顯示,去年公司共委托理財20次,其中涉及銀行有:交通銀行有限公司太倉分行、上海浦東發(fā)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太倉支行、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蘇州分行等。而據年報顯示,天順風能2013年委托理財金額為12.28億元,除部分理財產品到期時間為2014年外,多數理財在2013年已經到期,公司年報中公布的報告期實際損益金額為951.89萬元,與投入金額相去較遠。
而今年天順風能并不滿足于去年理財的投入,又于2014年1月7日發(fā)布了《關于增加自有閑置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公告》。
據公告中公司表示,根據2014年公司資金使用計劃,在不影響公司正常經營所需流動資金的情況下,公司擬使用不超過人民幣6億元的自有閑置資金擇機購買短期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
自此之后,天順風能又展開了新一輪的理財。僅2014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共進行理財24次,遠超2013年全年的次數。
據記者通過公司2014年中報了解,今年上半年公司委托理財累計金額為13.55億元,同樣遠超去年全年,報告期實際損益金額為1434.12萬元,與投入金額同樣有所差距。
另外,從去年年報以及今年半年報不難看出,公司的貨幣資金正在逐漸減少。據2013年年報顯示,天順風能的貨幣資金年末較年初下降45.37%,主要原因是公司年末購買較多的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所致。而據2014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報告期末貨幣資金較期初減少60.74%,主要原因同樣是是本期募集資金全部投入使用及用閑置資金購買短期理財產品增加所致。
對此,有分析人士表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無不是為了利用閑置資金增加收益,但越來越火爆的理財熱,卻也暴露出多方面的問題。其一是正如監(jiān)管部門相關人員所聲稱的,上市公司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實質上就是在放高利貸,這不僅會提高社會融資成本,還不利于實體經濟的發(fā)展。其二是公司主業(yè)不振或賺錢乏術。
主營業(yè)務不濟無奈理財
對于上市公司扎堆理財,上述分析人士還指出,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提高閑置資金使用效率的重點方向之一,在資金成本高企的情況之下,充分利用閑置資金可獲取正常資金收益之外的超額利潤。
而從天順風能的業(yè)績中也不難找出公司熱衷理財的原因。據天順風能2014年中報,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yè)收入6.9億元,同比下降2.4%;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億元,同比增長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扣非的凈利潤0.9億元,同比下降11.2%。
有行業(yè)分析師就天順風能業(yè)績表示:“二季度收入低于預期。上半年公司主要業(yè)務風塔銷量同比增長僅6.9%,而風塔零部件收入則大幅下降69.2%,盡管風塔零部件業(yè)務僅占0.7%,但也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整體收入增長。分季度看,二季度公司營收實際上下滑6.8%,因此營收增長方面低于預期。主要原因是非主營貿易業(yè)務有所減少,而主營業(yè)務風塔增長乏力,新投產的海上風塔試訂單規(guī)模小,收入貢獻小,產能未有效釋放所致。”
另據數據顯示,公司產品毛利率略下行,凈利率提升。上半年公司毛利率和凈利潤率分別為23.3和14.9%,同比均上升0.7%,盈利水平穩(wěn)步回升。分季度看,二季度毛利率和凈利潤率分別為23.8%和16.3%,同比分別上升-0.5%和2.5%。產品毛利率略有下降,主要是海上風塔基地的投運增加了固定資產折舊成本,導致風塔及其零部件毛利率分別有0.8%和6.7%的下滑;而凈利率的提升,主要是上半年擁有理財產品貢獻的投資收益所致。
誠然,在今年上半年營業(yè)收入同比下降的時候,凈利潤卻同比上漲,想要盈利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有業(yè)內人士對記者表示,上市公司進行理財無可厚非,所以現在才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公司,在主業(yè)不振時把盈利希望寄托在理財產品上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