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會虧本減持?虧本減持的話,參與的員工怎么辦?又怎么能體現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意義?”面對投資者關于目前股價倒掛的員工持股如何處理,有上市公司在互動易上回應稱,“不舍得賣”。
2015年如春筍般崛起的員工持股計劃,今年已密集進入到期解鎖的收獲期,部分持股計劃更是面臨存續(xù)期滿的大限。員工持股計劃既有逢高減持的獲利者,也出現了黯淡“割肉”離場的失意人。
證券時報·蓮花財經(ID:lianhuacaijing)記者根據Wind統(tǒng)計發(fā)現,今年23家持股計劃存續(xù)期屆滿,除高新興、美克家居等主動展期外,其他公司大多面臨出售壓力。從鎖定期看,目前A股共有88家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計劃股票限售期已滿,到今年年底,股票到期解鎖的員工持股計劃共161個,最初購買成本超291億元。
解禁潮下,目前僅有18家公司通過公告和網絡互動等方式宣告員工持股計劃所持股票出售完畢,均為民營企業(yè)。其中建倉早又高杠桿的歐菲光、麥達數字等實現高額收益;但至少有2家持股計劃虧損清倉出局,戳破員工持股計劃是“安全墊”的市場預期。
相比設立時市場的高調捧場,員工持股計劃的減持承受著無聲的巨大壓力,其盈虧情況也可檢驗“安全墊”這一觀念的成色。
實際情況顯示,跟蹤、抄底員工持股計劃的投資策略雖有一定意義卻不可盡信,尤其對于去年動用高杠桿高位接盤公司股票的來說,翻身仗尤其難打。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目前共120個員工持股計劃發(fā)生了股價倒掛,超過全部持股計劃的1/4?!皢T工持股價是股價安全墊只是市場心理作用”,某剛結束員工持股計劃清算的上市公司董秘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應理性看待員工持股計劃。
頻現高杠桿股神
有資深市場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完成員工持股購買計劃的持股成本往往代表了公司內部人對股價的可接受程度,對二級市場投資者來說,容易產生股價“安全墊”的感覺。投資者在網絡互動平臺上的頻頻追問,顯示出中小股東對員工持股計劃的買賣價格、時點、增減持方式(二級市場、大宗交易、轉讓、贈予)等都非常在意。
如果梳理目前已公告股票出售完畢的18家員工持股計劃,多數上市公司都詳細披露了其員工持股計劃的買入成本、方式等信息,但只有歐菲光和海普瑞主動披露了賣出價格的“底牌”。
歐菲光是2014年最早嘗試員工持股計劃的公司之一,已推出4期員工持股計劃,目前公告清倉的是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該計劃2014年11月的買入價格為22.59元/股,今年5月賣出價格為29.07元/股,考慮中間公司的兩次分紅,一年半間賬面浮盈約近三成,再考慮到歐菲1號資管計劃高達29倍的杠桿,參與員工計劃的各方的盈利可想而知。同樣,海普瑞的員工持股計劃成本為21.37元/股,賣出成本主要為29.28元/股,賬面浮盈大約為39%。
安利股份、東方電熱、中金環(huán)境等公司員工持股計劃采用大宗交易的方式來減持,其買賣成本和時點亦可捕捉。深交所大宗交易信息顯示,安利股份員工持股計劃今年7月解禁后不久,即以18.5元/股的價格賣出公司股票,賬目浮盈約43%,考慮到大股東為參與員工提供了8倍資金的借款,其參與持股計劃的員工收益在三倍以上。
目前已更名中金環(huán)境的南方泵業(yè),“一箭雙雕”地解決了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的到期利潤分配和第二期持股計劃的持股來源,手法亦算精妙。公司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購買成本僅為24.4元/股,在去年11月底,該計劃以44.55元/股的價格通過大宗交易向公司第二期員工持股計劃轉讓了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一期員工持股計劃賬面浮盈82%。
根據從解禁期到宣布出售完畢的時間段推算,麥達數字、齊心集團、翰宇藥業(yè)等在二級市場減持獲利頗豐,麥達數字員工持股計劃2014年4月的購買成本為7.78元/股,在今年4月到7月間陸續(xù)減持,該時期公司股價在12-17.44元/股的價格區(qū)間波動,加之股權計劃中設置了24倍的杠桿,收益極為豐厚。
綜合來看,不考慮費用及派現等,中金環(huán)境員工持股計劃賬面收益率高達82%,居于榜首,收益率較高的其次是東方電熱和安利股份,賬面浮盈都在40%以上。海普瑞、齊心集團、歐菲光的浮盈也在30%以上。如果把杠桿考慮在內,上述企業(yè)的員工持股計劃賺得盆滿缽滿。
不乏虧損離場者
杠桿是天使,也是魔鬼。從18家目前已完成清倉減持的上市公司來看,盡管大多數獲利出局,但也有飛馬國際、中南建設等員工持股計劃“快刀斬亂麻”認賠離場,由大股東自掏腰包“保底”。
飛馬國際員工持股計劃去年7月建倉成本為25.45元/股,今年7月3日到期后即通過二級市場賣出,從股價表現來看應是虧損狀態(tài)。中南建設員工持股計劃2015年5月從控股股東城市建投手中購入3677萬股,均價為17.65元/股,今年6月2日,公司稱“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折價轉讓部分股份”,機構通過收益互換所持有公司股票已全部出售完畢。對應大宗交易信息,6月1日有機構專用席位以15.73元/股的價格賣出了3440萬股中南建設。
證券時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飛馬國際證券部,工作人員表示,虧損賣出是綜合員工持股持有人意愿和對目前市場判斷進行的操作?!皢T工出資也有1年多,該回收了,目前市場波動又這么大,很難說繼續(xù)持有就能賺到錢。好在大股東提供了本金的保底,承受了這部分的虧損?!贝饲?,飛馬國際實際控制人黃壯勉曾因在員工持股計劃停牌前夕買入公司股票遭遇證監(jiān)會調查,但上述工作人員稱提前終止和實控人被調查無關。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兩家持股計劃都是股票鎖定期滿但持股計劃本身并未到期,理論上仍有等待股價上漲至成本線上的機會。對于“割肉離場”的原因,中南建設表示虧損清倉“因部分員工自籌資金來源為貸款,故公司決定盡快處理該部分股份,使員工能夠償還其貸款”。此外,銀御股份、美亞光電等員工持股計劃減持時,股價亦在購買成本線附近徘徊。對于投資者詢問“沒賺什么錢就撤出”的原因時,御銀股份也表示是“考慮員工籌資需要”。
縱有人和與地利,卻未必趕得上“天時”。華東一家盈利穩(wěn)定的績優(yōu)上市公司董秘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公司員工持股計劃在今年1月限售期滿,可剛解禁就遇到熔斷行情,直到今年7月存續(xù)期滿,股價也沒反彈到位,只得在存續(xù)期屆滿前賣出。盡管賬面有些浮盈,但扣除管理費和利息后整體略虧。
針對限售到期卻“惜售”的情況,有董秘認為,一般是股價倒掛或未達預期,也可能是打算繼續(xù)激勵參與的核心管理層和團隊,在他看來,“只要不減持,就還有獲得高收益的可能性”。他同時提醒稱,員工持股計劃的存續(xù)問題是由員工持股委員會來決定的,不應當將其與上市公司行為混淆。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目前部分員工持股解禁后“銷聲匿跡”,除了等待時機出售外,也可能是由于員工持股計劃持有的股份賣出屬于自愿性披露事項,無需另行公告,因此,可能存在持股計劃賣出股票后但上市公司未予單獨公告披露,僅選擇在定期報告中披露的情況。此外,宗申動力等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計劃持股解禁后將股票轉至參與計劃的員工個人賬戶,化整為零后,員工持股計劃出售股票也難被市場覺察。
多利好仍需“天公作美”
目前清倉的員工持股計劃,大多數都帶高杠桿設計,同時大股東在員工持股計劃中扮演了向員工借款或提供擔保的角色,更有不少承諾保底收益。
而這正是市場熱衷員工持股計劃的邏輯:無論是員工還是手握上市公司控制權的大股東,都有充分動力去提升上市公司業(yè)績、進行市值管理等,避免股價太低傷及“自家人”。
目前已高位減持的員工持股計劃,多數和上市公司的高送轉、并購、增發(fā)、轉型等利好不無聯(lián)系。18家減持完畢的上市公司持股計劃中,麥達數字、中金環(huán)境等在員工持股計劃鎖定期間完成了并購轉型并更名的大轉型;齊心集團、洲明科技、翰宇藥業(yè)、新文化、利歐股份則都推出了每10股轉增10股以上,最高10送20的高送轉“禮包”。
例如在今年2月3日,東方電熱的員工持股計劃持股正式解禁,而就在解禁前夕的2月1日,東方電熱預披露擬10股轉增18股,其后公司股價一路上揚,員工持股在2月17日以14.74元/股的價格通過大宗交易減持,賬面浮盈近五成。
實際上,飛馬國際曾在員工持股購買完成后停牌策劃重大重組,但受制于實際控制人被調查而終止重組。中南建設也在2015年推出“10轉15股派0.4元(含稅)”的高送轉方案,該方案已在今年5月獲得股東大會通過,但利潤分配實施前員工持股即已減持離場。
好在即使是虧損離場的員工持股計劃,員工的基本收益還有保障,由財大氣粗的大股東進行了補償。飛馬國際的設計是,控股股東對員工認購的普通級份額本金進行差額補足。中南建設也保證了員工自有資金收益率將不低于每年10%,由大股東托底。
這倒是應了不少上市公司互動平臺上“不能讓員工吃虧”的表態(tài)。以上周五收盤價格來看,員工持股鎖定期已滿的公司中,萬達信息第1期員工持股計劃仍以浮虧62%居于“虧損榜”首位,目前公司已推出了第三次員工持股計劃,前次虧損有所攤薄。目前,香雪制藥、亞廈股份、國聯(lián)水產、雙塔食品、海南海藥、恒順眾昇、芭田股份、寶新能源、隆鑫通用、雪迪龍、中際裝備等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也有一定的浮虧。
對于逾百家倒掛的員工持股計劃來說,展期也是個辦法。8月12日,科力遠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持有人會議決定對持股計劃展期12個月,超過98%表決票表示同意將持股計劃存續(xù)期延長至2017年10月13日。去年6月1日,科力遠員工持股計劃以21.27元/股定向受讓了大股東所持部分股票,以今年8月12日股價計,目前復權后浮虧約近20%。目前科力遠增發(fā)加碼主業(yè)的方案剛獲證監(jiān)會受理。
童璐/制表 吳比較/制圖
(責任編輯:王斌)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