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利率到底在掠奪誰的財富
- 發(fā)布時間:2016-04-16 02:43:20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券商點金指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許維鴻
全球發(fā)達經濟體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執(zhí)行“負利率”政策。據海外媒體統(tǒng)計,占全球GDP24%的國家其央行執(zhí)行負利率;而在債券市場上,超過7000億美元等價的債券已經是負利率(收益)。雖然之前日本和德國的短期國債也曾出現短暫的負利率,但是如此大面積的負利率現象,還是讓很多金融從業(yè)人員和經濟學家恐慌——誠然,這種恐慌既是對陌生金融邏輯的恐懼,更是對負利率時代財富被掠奪的恐懼。對于尚處于正利率環(huán)境的中國,切不可亂了方寸。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大面積的負利率到底對于資產價格意味著什么?到底誰的財富在被掠奪?
負利率背景下,最直接的被掠奪者,是那些負利率貨幣的現金持有者以及貨幣基金的持有者。雖然目前歐美商業(yè)銀行還沒有貿然對自己的儲戶實行負利率,但是貨幣基金的收益率已危在旦夕。其實,這也是歐美央行的負利率政策真實用心——他們希望私人資本不要躺在儲蓄賬戶上孳息,而應該投入實體經濟,置換那些因為次貸危機而被投入的國家資本,助推經濟結構化轉型。
這種似曾相識的語言體系,跟中國目前積極推進的供給側改革異曲同工,都是通過更多的私有資本投入,解決政府投資效率低下問題,最終實現良性的充分就業(yè)和適度通脹。以歐元區(qū)為例,在全世界都在熙熙攘攘地討論希臘未來的時候,歐元區(qū)最大的“問題”經濟體西班牙實現強勁復蘇。要知道,希臘經濟總量在歐元區(qū)只占1.7%,而西班牙則占10.4%,西班牙的失業(yè)人口幾乎占整個歐元區(qū)失業(yè)人口的三分之一。
次貸危機后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嚴重打擊了西班牙房地產市場,直到2013年3季度,西班牙的國債融資成本才趨于穩(wěn)定,GDP也重新回到正增長,但其后的復蘇態(tài)勢卻頗為亮眼:在歐洲央行的強力支持下,西班牙銀行業(yè)在獲得大量資本注入后完成資本重組,房地產資產所帶來的賬面壞賬已被逐漸剝離,風險得到很大程度的釋放。另一方面,西班牙財政支出在歷經多年的緊縮政策后,在2016年終于迎來增長,開始嘗試削減居民個人所得稅,供給側改革在寬松貨幣政策下取得初步成效。
可見,歐元區(qū)的負利率政策實質,是用購買歐洲主權債務的資本,補貼危機國家的實體經濟,實現對國際財務投資者的財富掠奪。在這個層面,不幸“躺槍”的除了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家——中國,還有更為依賴“金邊債券”投資的中東石油美元,以及日本、韓國等亞洲制造業(yè)財富國家主權投資。雪上加霜的是,雖然美國還沒有明目張膽地實行“名義負利率”,但是美聯儲利率早已多年低于通貨膨脹率,也就是“實際負利率”,更是無形之中掠奪國際低風險偏好的財務投資者。
為了應對這種財富被掠奪的被動局面,中國的“一帶一路”再開放戰(zhàn)略和國內的供給側調結構,是發(fā)展中經濟體的最佳策略組合。畢竟,人民幣是世界主要經濟體唯一正利率貨幣,國內金融市場擔心的“豬周期”沒有給三月的CPI帶來過大沖擊,中國巨大的內需消費升級和消費細分,也給供給側改革更大的騰挪空間。
值得警覺的是,每一個供給側改革宏觀調結構政策,“去落后產能、去多余庫存”首先帶來的,必然是宏觀經濟的減速和失業(yè)率上升,通常還伴有政治不穩(wěn)定。以西班牙為例,歐元區(qū)之所以不厭其煩、刻意地把國際金融市場目光引向希臘,就是為了“掩護”西班牙和意大利兩大經濟體的供給側改革陣痛;2015年底,西班牙長期穩(wěn)定的國內政局也史無前例的動蕩,新興的極左派在西班牙議會影響力大增,更是昭示供給側改革所面對的國內既有利益格局的挑戰(zhàn)。
歸根到底,負利率是全球資本過剩大環(huán)境下的博弈格局,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最佳應對,應該是穩(wěn)健保持正常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推進人民幣國家化下的“一帶一路”投資。而且,全球主要貨幣的實際負利率和名義負利率,也讓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的融資成本顯著降低,令可持續(xù)發(fā)展有一個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我們切不可完全用自己的外匯儲備補貼“一帶一路”沿線的基礎設施投資和產能合作。我們需要說服世界的是,全球央行的負利率政策進一步凸顯中國優(yōu)勢,初步完成城鎮(zhèn)化的中國消費者,儲蓄習慣、消費習慣都在迅速地改變,世界范圍內的財務投資者必然會看到中國中西部基礎設施的穩(wěn)健收益和巨大的個性化消費增值。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