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宏觀調控 “對沖”供給側改革風險
- 發(fā)布時間:2016-03-31 00:29:41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已成為繼“新常態(tài)”之后體現(xiàn)本屆領導層執(zhí)政思路的又一核心概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明確了供給側改革的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2016年成為供給側改革元年。與此同時,供給側改革也對宏觀調控形成三重挑戰(zhàn):一是去產能、去杠桿以及淘汰僵尸企業(yè),意味著可能會增大經濟下行壓力;二是增加股票發(fā)行是“去杠桿”的最重要途徑,但由于股市仍未真正走出2015年股災陰影,市場心態(tài)極為脆弱;三是在全球憂慮中國經濟“硬著陸”的當下,供給側改革亦可能加大人民幣貶值預期。
盡管如此,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中國經濟必須經歷“三期疊加”中的“結構調整陣痛期”,才有可能迎來健康的復蘇。那么如何合理運用宏觀調控政策來“對沖”供給側改革的風險,就成為必須認真思考的重大課題。
宏觀調控的政策選擇之一:寬松貨幣政策。今年2月26日,央行首次在貨幣政策定位上改口,由“穩(wěn)健”微調為“穩(wěn)健略偏寬松”。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貨幣政策已經是“超級寬松”。在M2/GDP已達206%的今天,一味靠貨幣刺激是相當危險的,近期飆升的房價即為警訊。正如證監(jiān)會副主席方星海所言:“中國最大的風險并不是經濟逐步放緩,而是一旦把經濟刺激到不現(xiàn)實的增速,它會突然崩潰,著火墜落?!?/p>
宏觀調控的政策選擇之二:擴張性財政政策。中國財政政策仍有較大空間,但是繼續(xù)增加政府支出,還是大力推行減稅?增加財政支出是典型的凱恩斯主義,其問題是:受制于投資產出比率的攀升,投資刺激的邊際效應遞減;政府支出重點投向基礎設施,只能對鋼鐵、水泥等少數(shù)行業(yè)產生一定拉動作用,而不能真正緩解實體經濟壓力;從中國債務結構看,企業(yè)負債最為沉重,因此“去杠桿”的方向應該是增加政府和居民負債,減少企業(yè)負債,而擴大政府投資很難起到這樣的效果。
相比之下,減稅則被認為是供給經濟學的核心內容。其效果是:可以降低企業(yè)和個人負擔,進而提升企業(yè)利潤和投資能力、個人消費能力,從而讓微觀經濟主體獲得更大激勵和活力;可以彰顯改革誠意,激發(fā)市場信心;可以形成樂觀的改革預期,對股市起到提振效果。
宏觀調控的選擇之三:穩(wěn)定樓市。根據渣打銀行的研究,2010年住房及相關行業(yè)為中國GDP增速貢獻了3個百分點,2015年只有1.1個百分點。同一時期,經濟增速從10.6%放緩至6.9%。據此推算,經濟增速有一半降幅是由住房市場的萎靡造成的。因此,刺激樓市的確可以起到穩(wěn)經濟的效果。但此政策亦存在負作用,在“刺激樓市”的政策預期下,一線城市樓市價格飆升,勢必壓制消費能力,與經濟再平衡(降低投資率、增加消費率)的方向相悖。
宏觀調控的政策選擇之四:人民幣貶值。鑒于2008年危機后,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已升值29%,人民幣貶值具有刺激出口、提振經濟的效果。不過從當前情勢看,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存在一定負面印象,人民幣貶值有可能引發(fā)資本外逃。因此,貶值需要等待合適的時間窗口,輔之以有效的“貶值后預期管理”,以免形成金融沖擊。
2016年是供給側改革之年,也是風險和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的一年,以宏觀調控對沖風險是必要的。從選擇項來看,減稅既是負作用最小的宏觀調控政策,亦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
供給側改革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