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財經(jīng)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被修改的李建成墓志—— 唐太宗的糾結(jié)

  • 發(fā)布時間:2015-05-17 05:46:28  來源:經(jīng)濟(jì)日報  作者:佚名  責(zé)任編輯:羅伯特

  對李建成謚號的修改,沒有勝利者的驕傲姿態(tài),更多是太宗對建成結(jié)局的憐憫

  公元626年7月2日,長安城玄武門內(nèi),秦王李世民殺死長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后成功登上帝位,成為后世著名的唐太宗。而太子李建成則被史書記載成沒有才能又荒淫無度之人,甚至連他的死也是數(shù)筆帶過。李建成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也成了困擾歷朝歷代眾多史學(xué)家的未解之謎。

  一日長安事,回首千年惑。謎題一直到2012年才露出了其神秘的一角。當(dāng)年8月初,西安警方從關(guān)注一個倒賣墓志銘拓片的男子開始,破獲一起特大倒賣文物案件,成功追繳423件涉案文物。而引起警方注意的墓志銘拓片正是李建成的墓志銘。案件告破后,警方將墓志移交給西安博物院進(jìn)行保管。

  唐代高官的墓志一般多在七八十厘米,大的還有1米多。西安博物院藏品保管部部長伏海翔分析說,李建成墓志卻明顯較小,內(nèi)容也僅僅記載死者名字、謚號、死亡時間、下葬時間和地點等信息。志文全文:大唐故息隱(注:隱為謚號)王墓誌,王諱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注:公元626年)薨於京師,粵以貞觀二年(注:公元628年)歲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長安縣之高陽原。作為太子的墓志,55個字實在太過簡短了。寥寥幾句只告訴世人,李建成死于武德九年六月,貞觀二年正月葬于雍州長安縣高陽原(如今西安市丈八溝、郭杜鎮(zhèn)一帶)。

  有意思的是,墓志上的謚號“大唐故息隱王”中的“隱”字有明顯的修改痕跡。古人的謚號有“美謚”、“平謚”也有“惡謚”比如周厲王、隋煬帝就是惡謚。漢文帝、漢武帝等是“美謚”。墓志作為唐代遺留下的第一手資料,雖不可能明確太宗的意圖,亦不可能對事件有任何的涉及,但卻流露出太宗的真實心態(tài)。關(guān)于李建成的謚號,據(jù)《唐會要》記載,“貞觀二年三月,有司奏謚息王為戾,上令改謚議”。意思是說,有官員提出將建成謚號定立“戾”時,唐太宗不滿意此謚號。之后“杜淹奏改為靈(靈的繁體字)”。

  伏海翔說,“戾”和“靈”走了兩個極端,“戾”字本意“逆,違背”,有“成者王侯敗者賊”的思維定式,是有司投太宗所好的選擇。但李世民繼位之初,很多大臣原歸屬于李建成集團(tuán),包括魏征,過低評價與李建成的功績不相符,難免會引起這些大臣的不滿,不利于政權(quán)穩(wěn)固。

  細(xì)看墓志第一行第五個字,經(jīng)打磨修改后更為“隱”字。磨損痕跡明顯,打磨范圍超出所刻方格之外,刻損形狀為長方形,磨損處長5.3cm,寬4.4cm,厚0.12cm。據(jù)分析,修改時應(yīng)該是先用利器刻損之前的一字,然后用砂石類打磨器將刻損痕跡打磨光滑后再刻字。刻損形狀為長方形,為上下刻損打磨,打磨范圍超出所刻方格之外,所以此字與整篇志文相比,略顯凹陷。對比此字與志文字體,書丹者應(yīng)出自同一人之手。另“隱”字“心”底下0.07cm處有一長0.8cm,寬0.1cm,深約0.16cm的一道線條,基本與“心”的“乚”的折勾平行,至0.8cm處與“乚”的折勾相交,總長1.2cm。從石面上看,造成此字末筆下方參差不齊,石面殘留時斷時續(xù),與整塊志面的光滑平整形成鮮明對比;從書法結(jié)構(gòu)及筆勢來看,末筆整體略顯僵硬,為有意覆蓋前字痕跡所致。

  “靈”和“戾”字,前者方正,后者單薄,打磨刻損處理方法不同。若刻損前者,需要方正處理。刻損后者,“戾”字空隙較多,僅需將有字部分磨去,再將空隙部分簡單處理,但實際刻損形制為方形,與“靈”字需刻損如出一轍。如此看來,當(dāng)時太宗確實采用過“杜淹奏改為靈”的意見。

  將謚號歸為“隱”,太宗既沒有勝利者的驕傲姿態(tài),也沒有貶低失敗者的命運,更多是太宗對建成結(jié)局的憐憫。太宗的真實想法被合情合理的“隱”字完全表達(dá),沒有步入失敗者必然被抹黑的必然結(jié)局,脫離了世人的慣性思維,太宗的高明之處正在于此。同時,對當(dāng)時建成和元吉舊部勢力的處置,正是實施安撫的最佳時機(jī)。

  歷代謚號修改屢見不鮮,而建成謚號類同于朝令夕改的行徑則引人深思,且耐人尋味。不論改前謚號為何,可以肯定,太宗在一番思想斗爭之后,“隱”字最能表達(dá)太宗對建成死后上下權(quán)衡后的一個政治評判。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