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徐洪才:銀行體系資產負債表亟待重構

  • 發(fā)布時間:2015-04-23 07:58:51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我國經常項目順差和外匯占款逐漸減少,央行應順勢而為,逐漸清盤剩余央票,同時適時適度下調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在保證國內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穩(wěn)定的同時,采取多種創(chuàng)新措施,重構央行資產負債表,糾正資產負債結構扭曲,從而消除銀行體系的風險隱患。具體而言:第一,對央行資產負債表科目進行“技術性”調整,將“國外資產”實際虧損劃轉至“對政府債權”項下。此舉不僅使得長期困擾我國央行的“貨幣錯配問題”迎刃而解,而且因此央行手中持有大量國債,公開市場操作空間迅速擴大,這將徹底改變我國貨幣政策操作方式。第二,將部分外匯儲備用于海外資源戰(zhàn)略性收購和增加進口,以及加大科教文衛(wèi)和改善民生等支出。第三,運用“外匯三角運作”,抓住美元回流美國的戰(zhàn)略性機遇,在全球范圍內重新配置資產,重構央行資產負債表。同時,此舉也有利于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展望未來,我國商業(yè)銀行資產負債結構調整可能選擇資產證券化和融資證券化“雙管齊下”的方式。資金“脫媒”和直接融資快速發(fā)展是必然趨勢,銀行須盡早做出謀劃。

  長期以來,我國銀行體系存在嚴重的資產負債結構扭曲,成為亟待處置的重大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隱患。從商業(yè)銀行角度,主要是資產長期化,負債短期化,短存長貸,期限結構嚴重錯配,這在目前基準利率存在下調預期的情況下尤為明顯。就中央銀行而言,主要表現為資產外幣化和負債本幣化,存在嚴重的貨幣錯配。因此,迫切需要重構銀行資產負債表。

  雙管齊下 重組商業(yè)銀行資產負債表

  從國際經驗看,解決商業(yè)銀行資產負債期限錯配,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資產證券化和融資證券化。資產證券化是把銀行資產負債表左邊的資產予以證券化,盤活那些期限較長的存量資產,增強其流動性。對那些多年后才能收回的按揭貸款,以其未來現金流作為支撐發(fā)行債券,并根據投資者風險收益偏好,設計出不同證券化產品,如按揭貸款支持證券(MBS)和抵押債務憑證(CDO)等,銀行一次性賣掉這些長期資產之后,證券投資人之間的證券買賣形成一個二級市場,并實現期限轉換,分散和轉移風險。推動銀行資產證券化有很多好處:一是提高資產流動性;二是獲得低成本融資,增加銀行可貸資金規(guī)模;三是將風險資產從資產負債表中剔除,有助于改善各種財務比率,提高資本運用效率,滿足風險資本指標要求。此外,由于資產證券化將發(fā)起人、資金服務等功能分開,分別由不同機構承擔,這有利于發(fā)揮各自競爭優(yōu)勢。

  與此同時,銀行通過融資證券化,主動地創(chuàng)造負債,把期限較短的資金變成長期、可穩(wěn)定使用的資金,以實現負債長期化。典型形式就是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即CDs。CDs是商業(yè)銀行發(fā)行的固定面額、可轉讓流通的存款憑證,1961年由美國花旗銀行首次推出。最初是美國商業(yè)銀行為逃避金融管理條例中對存款利率的限制、穩(wěn)定銀行存款來源而進行的金融創(chuàng)新,后來由于CDs對銀行和投資者都有利,很快流行起來。CDs的特點是:不記名,可流通;面額固定,金額較大,如10萬美元;不可提前支出,只能流通轉讓;利率可固定,也可浮動,一般高于同期定期存款;可靈活選擇期限長短。對銀行來說,發(fā)行CDs可獲得穩(wěn)定資金來源,并為銀行改善流動性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對投資者而言,CDs由銀行發(fā)行,信用較高,到期前可轉讓變現,還有較高利息收入。此外,CDs對央行宏觀調控也有積極意義,央行通過調整基準利率影響CDs利率和發(fā)行量,間接調控銀行信用創(chuàng)造。

  可以說,CDs開創(chuàng)了商業(yè)銀行主動負債的新時代。1986年,我國曾嘗試發(fā)行CDs,后來由于多種原因暫停了。近年來,CDs再次引起廣泛關注,但主要在同業(yè)市場發(fā)行,2014年開始向工商企業(yè)和居民發(fā)行,但是規(guī)模很小。2015年4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明確信貸資產證券化發(fā)行采取注冊制,符合條件的機構可在注冊有效期內自主分期發(fā)行信貸資產支持證券。采取一次注冊、分期發(fā)行的方式,將有利于合理引導產品發(fā)行市場預期,便于投資者提前做好投資安排,促進證券化投資者多元化,提高產品流動性。對于金融機構來說,能自主選擇市場發(fā)行時機,提高發(fā)行靈活性,降低發(fā)行成本,有利于培育市場參與主體。

  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加快推進,銀行發(fā)行CDs具有廣闊空間。一般而言,銀行發(fā)行CDs綜合成本低于吸收存款成本。由于銀行傳統(tǒng)拉存款方式仍然是關系營銷,需耗費大量人力和財力,若采取發(fā)行高信用等級的CDs融資方式,必然大幅降低銀行經營成本。加之,CDs是直接融資工具,這將拓展證券機構業(yè)務范圍,深化銀行與證券機構業(yè)務合作。展望未來,我國商業(yè)銀行資產負債結構調整可能選擇資產證券化和融資證券化“雙管齊下”的方式。商業(yè)銀行傳統(tǒng)業(yè)務受到了來自資本市場、互聯網金融和金融開放的多重擠壓和挑戰(zhàn),資金“脫媒”和直接融資快速發(fā)展是必然趨勢,銀行須盡早做出謀劃。

  央行資產負債結構扭曲的表現

  我國央行資產負債結構扭曲的表現:一是貨幣錯配。央行資產以美元計價的外匯為主,負債以人民幣為主。截至2014年底,作為央行資產主要形式的國外資產,規(guī)模高達27.86萬億元,這些都是外匯,用人民幣計價;而作為央行負債主要形式的儲備貨幣,規(guī)模為29.41萬億元,這些都是人民幣。因此,央行承擔了巨大匯率風險。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利用低成本比較優(yōu)勢,逐步形成外向型經濟模式,積累了巨額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迫使央行被動投放大量基礎貨幣,導致央行資產外幣化、負債本幣化。

  二是外匯資產價值嚴重縮水。按照國際投資頭寸表,2014年底,我國對外儲備資產為3.84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3.50萬億元,這與央行資產負債表國外資產27.07萬億元相比,存在3.47萬億元缺口。這是多年來在人民幣單邊升值背景下央行被動購買外匯形成的。值得一提的是,這里外匯儲備包括歷年對外投資收益,若剔除這些收益,實際缺口將大于3.47萬億元。當然,從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結論。從央行投放基礎貨幣角度看,這些錢仍在國內市場中流通,并未消失,因此采用“歷史成本”計價有一定道理;但從外匯市場價值來看,按市值計價,巨額虧空也是實實在在的。

  三是基礎貨幣投放依賴外匯占款方式。2014年底,我國基礎貨幣余額為29.4萬億元,大體和央行國外資產27.07萬億元相當。前些年,為對沖外匯占款,央行大量發(fā)行央票回籠貨幣。最多的時候,2010年7月央票余額高達4.75萬億元,支付這些央票利息給央行帶來了財務壓力。最近幾年,隨著經常項目順差減少,央行主動償付一些對外發(fā)行債券,到2014年底,未償付央票余額已降到6522億元,表明央行主動調整了自身資產負債結構,這是積極信號。

  四是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長期處在高位。2014年底,我國大型商業(yè)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為20%,中小型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為18%,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約在2.3%。存款類金融機構鎖定在央行的準備金存款高達22.66萬億元,央行支付準備金存款利息一年超過3000多億元。近年來,央行不斷創(chuàng)新政策工具,從回籠貨幣轉向投放流動性。2013年央行創(chuàng)設常備借貸工具(SLF),2014年又創(chuàng)設中期借貸便利(MLF)。2014年底,央行MLF貸款余額高達6445億元。一方面,央行鎖定商業(yè)銀行巨額法定存款準備金,另一方面又向金融機構大量發(fā)放MLF貸款,存在明顯的矛盾。

  五是貨幣驅動經濟增長動能趨弱。1990年,每驅動1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經濟增長,我國約需投放0.82個單位廣義貨幣(M2),2000年上升到要投放1.39個單位M2,2014年進一步上升到投放1.93個單位M2,邊際效用急劇下降。從國際比較看,GDP與基礎貨幣(B)比率大體反映一國央行貨幣政策效率。2014年,我國GDP/B約為2.23倍,美國為4.49倍,歐元區(qū)為4.66倍,說明我國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驅動能力不及美國二分之一,也不及歐元區(qū)二分之一。再考察GDP與廣義貨幣(M2或M3)比率,2014年我國GDP/M2約為0.52倍,美國GDP/M2為1.51倍,歐元區(qū)GDP/M3為0.97倍,說明我國廣義貨幣對經濟增長驅動作用只有美國大約三分之一,只有歐元區(qū)大約二分之一。貨幣驅動能力下降反映了我國金融體系效率低下的現實。

  重構央行資產負債表的對策

  隨著我國經常項目順差和外匯占款逐漸減少,央行應順勢而為,逐漸清盤剩余央票,同時適時適度下調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在保證國內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穩(wěn)定的同時,采取多種創(chuàng)新措施,重構央行資產負債表,糾正資產負債結構扭曲,從而消除銀行體系的風險隱患。

  第一,對央行資產負債表科目進行“技術性”調整,將“國外資產”實際虧損劃轉至“對政府債權”項下。這項操作并不復雜,即央行資產負債表的“國外資產”按市值計價,由此造成虧損直接劃到“對政府債權”名下。央行外匯儲備管理屬于“政府的銀行”職能,將央行國外資產匯兌損失劃歸政府名下是理所當然的。這種調整雖是“數字游戲”,但充分體現了央行資產負債表的科學性和嚴肅性,同時也有助于維護央行的信用和形象。

  能否在央行資產負債表右邊單方面核銷這筆“損失”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資產負債表是資金平衡表,表中“總資產”必須與“總負債”相等。左邊“負債”中的人民幣負債,已實際流入國內金融市場,不能一筆勾銷;根據會計學基本原理,資產損失首先應沖減“股東權益”。我國央行是國有銀行,將其“國外資產”匯兌損失記作“對股東債權”,合乎邏輯。具體操作如下:財政部向央行定向發(fā)行國債,再用所籌資金從央行手中購買外匯儲備,人民幣資金“一出一進”,并不實際增加基礎貨幣投放。但是,發(fā)生了驚人變化,央行外匯資產變成對財政部債權,即國債。此舉不僅使得長期困擾我國央行的“貨幣錯配問題”迎刃而解,而且因此央行手中持有大量國債,公開市場操作空間迅速擴大了,這將徹底改變我國貨幣政策操作方式。

  第二,將部分外匯儲備用于海外資源戰(zhàn)略性收購和增加進口,以及加大科教文衛(wèi)和改善民生等支出。外匯儲備是一國擁有的特殊債權,主要包括: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凈流入和資本與金融項目凈流入等兩個部分。前者主要由貿易和非貿易盈余形成,屬于國家債權型外匯儲備,性質相對穩(wěn)定;后者指外國直接投資(FDI)、證券投資、國際借貸等項目形成的盈余,屬于最終必須歸還的資金,只不過付息方式和還款期限有所不同,性質不穩(wěn)定,而且風險較大。因此,中央銀行必須保證外匯儲備安全性和流動性。但是,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不僅面臨價值縮水風險,還面臨投資回報率偏低的機會成本損失,得不到有效使用實際也是資源浪費。2014年,我國首次成為對外資本凈輸出國家,國內企業(yè)加快走出去是大勢所趨。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繼續(xù)持有過多美元外匯儲備并不明智。在充分保證國際貿易結算和應對資本外逃突發(fā)事件前提下,可將1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用于海外資源戰(zhàn)略性收購,如加大對海外石油、鐵礦石和其他重要原材料企業(yè)股權收購等。近年來,我國通過向商業(yè)銀行提供外匯儲備委托貸款,支持企業(yè)到海外投資并購,但是委貸規(guī)模還很小,需要加大工作力度。

  第三,運用“外匯三角運作”,重構央行資產負債表。隨著美聯儲逐漸淡出量寬(QE)政策,國際資本從新興經濟體回流美國,導致部分新興經濟體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匯率急劇貶值,金融危機似乎有卷土重來之勢,但也為中國央行主動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提供了機遇。換句話說,美聯儲對全球美元資產流動進行“一次調節(jié)”,中國央行依托巨額外匯儲備對全球美元資產進行“二次調節(jié)”??梢哉f,我國央行手中“有牌可出”,政策主動性已今非昔比。

  如何進行“二次性調節(jié)”?概括來講,即“調節(jié)增量,盤活存量”。在增量上,把實現當期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作為重要政策目標。近年來,我國貨物貿易順差與服務貿易逆差部分抵消,經常賬戶順差縮小,資本賬戶順差也在減小,國際收支趨于平衡,這是可喜的變化。下一步,應適當擴大進口和服務業(yè)對外開放,包括擴大金融業(yè)開放,不必擔心短期出現貿易逆差或資本凈流出。我們有雄厚的外匯儲備,足以應對此類情況發(fā)生。要通過創(chuàng)新外匯儲備使用方式,把“好鋼用在刀刃上”,讓外匯儲備在支持國內企業(yè)“走出去”上發(fā)揮更大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應抓住美元回流美國的戰(zhàn)略性機遇,在全球范圍內重新配置資產,主動調整央行資產負債表。具體操作步驟:一是隨著外匯占款逐漸減少,相機下調商業(yè)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此舉不僅可以減少央行不必要的利息支出,還可增強央行基礎貨幣投放主動性。在目前商業(yè)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處于高位情況下,沒有必要向金融機構大規(guī)模發(fā)放SLF和MLF貸款。因為這是重復性操作,是資源浪費。

  二是采取創(chuàng)新手段重構央行資產負債表,即利用目前一些新興經濟體缺少美元的機會,將手中部分美元資產戰(zhàn)略性地轉移出去,但不是簡單借出美元,而是運用外匯“三角運作”,把人民幣借出去,并與美元“捆綁”操作。即利用新興經濟體缺乏美元機會,我們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將部分外匯儲備轉移出去,分散風險,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假設陷入貨幣危機的國家為A國,可采取如下操作步驟:

  第一步,我國央行向A國央行定向發(fā)放人民幣貸款,或由A國央行向我國央行定向發(fā)行長期人民幣債券,利率比美國同期國債利率高出0.5%-1%,融資規(guī)模和利率由雙方協(xié)商確定,期限為10年以上;

  第二步,A國央行用“借入”的人民幣向我國央行購買美元資產,人民幣與美元交易匯率參考外匯市場匯率,也由雙方協(xié)商確定。以上兩步合并一步完成,人民幣形式上“一出一進”,并不實際影響央行基礎貨幣供應;

  第三步,A國央行將美元賣給外匯需求者,以阻止本幣對美元匯率急劇貶值。

  上述外匯“三角運作”,看似簡單,積極意義卻不可低估。A國央行因此增強了外匯儲備實力,同時將美元短期負債調整為人民幣長期負債,足以應對金融危機和維護金融穩(wěn)定,A國會對我心存感激。我國央行資產負債結構優(yōu)化,表現為以美元計價外匯儲備資產規(guī)模減少,減少部分由新增人民幣債權資產替代,長期困擾我國的貨幣“錯配”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糾正。

  短期看,可能增加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若我國從美國調回美元資產,只要操作得當,可以做到不對人民幣即期匯率產生干擾。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呈現小幅貶值,這時A國借入人民幣會有吸引力。近期,由于美元從新興經濟體回流美國,實際上美國國債市場利率是下降的。換言之,美國國債、特別是長期國債價格是上升的,此時適當減持美國國債,我國將得到增值收益。中長期看,人民幣仍是升值貨幣,將來A國央行若用其他貨幣兌換成人民幣償還我國,無疑有利于我國,我國除了收回本金和利息,還得到貨幣升值收益。

  A國央行若用人民幣直接償債,則須增加向我國出口。我國用人民幣支付,從A國得到能源和資源,A國得到人民幣用于還債,各得其所。還有,不必擔心A國會有償債問題,因為人民幣債券以A國稅收作擔保,將來可讓其“借新還舊”,滾動操作,借機做大人民幣海外市場。重要的是,人為創(chuàng)造了人民幣海外需求,有利于促進人民幣國際化。而且有助于阻止新興經濟體金融動蕩擴散,對世界經濟復蘇和全球金融穩(wěn)定都有積極意義,同時還樹立了我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

  總之,目前國內外金融環(huán)境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我國應因勢利導,趨利避害,主動作為,充分利用當前有利時機積極調整央行資產負債表,從而消除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隱患,并拓展貨幣政策主動性空間。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