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千年錯看史(二)
- 發(fā)布時間:2015-01-30 00:32:32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唐朝的“寬大”緣由何在?是“天可汗”的虛榮心過剩導致只求日本來使營造“四夷賓服”的假象自滿呢?還是單純的馬虎粗疏,無暇也無意去了解日本的實際情況?依照史料分析,兩者成分皆有,而不管哪一種,都正如石曉軍《中日兩國相互認識的變遷》書中所言,表明了“唐人對日本的漠視?!?/p>
唐朝曾數(shù)度派遣使臣赴日,但這些使臣們看來并未打探到有關日本的真相。在日方史料中,竟然還有唐使離日前向天皇辭別說“臣等多幸,得謁天闕”的有辱國格的記載。雖然我們可以懷疑這些描述可能是日方的吹噓,但唐朝使臣沒有識破并揭露日本的帝國夢想是肯定的。這些使臣為何在回國后隱瞞了所見所聞,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把出使海路遙遠的日本當做一個不怎么重要、純屬走形式可又有風險的差事,所以寧可“入鄉(xiāng)隨俗”,如王貞平所說的裴世清在見到天皇時“按日本習俗行禮似乎很不得當”,但不過是“靈活應變”;二是日本方面也采取了一些迷惑性的手段,避免把局面弄僵,直接對唐構成公開挑戰(zhàn)。如孫進興訪日,日方大臣也有人提出不要自稱天皇,雖受到廣泛反對,但天皇還是降座接受國書。日方的“華夷論”者為之慨嘆:“然遂降御座,嗚呼痛哉!”(關于唐使團訪日的記述,參見王貞平《漢唐中日關系史》)
王貞平還在書中細致分析了中日兩國往來的外交文書,提出日本在文書中利用日語的音讀訓讀區(qū)別,有效地做到了不失自尊地保持與唐國的對等,甚至高等地位。如“天皇”在文書中以日文訓讀法寫做“須明樂美御德”,掩蓋了“天皇”的真實含義。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著名宰相張九齡起草的給日本的國書開頭稱“敕日本國王主明樂美御德”,“敕”是對臣屬的用語,“主明樂美御德”則明顯是把它當作了“日本國王”的名字。同樣的語言,用兩種讀法表達,在直書“日出處天子”容易惹麻煩的形勢下,是一個稱得上狡猾的主意。但王貞平認為,歸根結(jié)底,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根源在于處理中日關系的隋唐官員“對日本文化一知半解,且誤信傳聞,以為中日同種同文”。他們以中國人的心態(tài)出發(fā),只滿足于維護形式上的虛榮心,卻不知日本的真實信息已被忽視歪曲。
交往多了,馬腳難免會泄露出來。《舊唐書》就記稱日本來使“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實對”,可是,唐政府上下都沒有把這個“屬國”放在心上。這是中國人的日本觀的一個異常不智的開始。事實上,中國人的大意實在是過分了,就在這部完成于五代的《舊唐書》中,居然出現(xiàn)了《倭國傳》和《日本傳》并列的荒唐現(xiàn)象。兩篇文章的篇幅合起來不過數(shù)百字,對于倭國與日本究竟是什么關系也描述不清。
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日本宇多天皇詔令廢止遣唐使,唐朝亦久困于內(nèi)憂外患,隨后的五代十國更是天下大亂,中日關系再次進入沉寂階段。直到宋代,兩國官方正式交往仍然不多。民間貿(mào)易和僧侶交流雖比以往有所發(fā)展,但單純追求利潤的沿海商賈與旨在傳播宗教思想的出家人,并不能根本改善中國對日本不甚了了的基本狀況。
蒙古帝國的興起改變了東亞的政治格局,日本亦成為他們的征服目標,可元軍兩次渡海進攻相繼受挫。這里要指出的是,若是對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地理特點、國內(nèi)守備等情報有更多的認識,元軍當不至于一敗再敗,至少應注意到登陸地和作戰(zhàn)日期的選擇。當然,南宋和高麗的降軍、仆從軍戰(zhàn)意低下,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元朝中日關系的特點是官方往來斷絕,民間商貿(mào)繼增,特別是隨著航海技術的提高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形成了一些專以海上貿(mào)易牟利的商團,在兩國都有利益,儼然成了“中日合資跨國公司”。一旦受到任何威脅或阻礙,商團就可能蛻變成武裝勢力,這就是所謂“倭寇”的起源。
?。ū疚恼浴稊颗c狂——日本人看不見的日本》未完待續(xù))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 最嚴調(diào)控下滬深房價仍漲 人口老齡化影響三四線樓市
- 樂天大規(guī)模退出中國市場 供應商趕赴北京總部催款
- 北京16家銀行上調(diào)首套房貸利率 封殺“過道學區(qū)房”
- 10萬輛共享單車僅50人管遭質(zhì)疑 摩拜ofo優(yōu)勢變劣勢
- 去年聯(lián)通、電信凈利潤均下滑 用戶爭奪漸趨白熱化
- 奧迪否認“官民不等價”:優(yōu)惠政策并非只針對公務員
- 季末銀行考核在即 一日風云難改“錢緊錢貴”現(xiàn)狀
- 美圖7小時暴跌四成 虧損業(yè)績?nèi)绾沃?00億市值受拷問
- 監(jiān)管重壓下P2P退出平臺增加 網(wǎng)貸行業(yè)進入冷靜期
- 配資炒股虧損逾百萬 股民將信托公司告上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