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財經(jīng)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尋找老地名 留住老北京(上)

  • 發(fā)布時間:2015-01-23 16:53:21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北京地名其實很奇葩。在這些奇葩的地名背后有著很多故事。奶子房、小西天,外加各種胡同和斜街,這些奇葩地名由何而來

  3000多年的時光飛逝,讓我們在說起北京時總會不自覺地加上一個“老”字,正是這樣一個“老”字,把她的深厚文化底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老北京的文化源于老北京的韻味,而老北京的韻味就深深地藏于老北京別具特色的地名中。

  2015年新年伊始,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活動進入實際操作階段。距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近30年之后,地名及其背后的地名文化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北京市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lǐng)導小組辦公室相關(guān)負責人介紹說,與全國各大城市一樣,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城鎮(zhèn)化進程的快速推進,目前北京市的地名已經(jīng)發(fā)生很大變化,而在很多部門的“家譜”中,記錄著的地名信息難以反映地名實際情況。對此,國務(wù)院從去年7月啟動了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這項工作將一直持續(xù)到2018年6月。

  另據(jù)記者了解,同一個地區(qū),在歷史上有不同的名字,在國土、規(guī)劃和公安等系統(tǒng)中,在接近時間段的名字也可能有所不同。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迅速、城鎮(zhèn)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北京,老地名的消失速度與日新月異的城市發(fā)展幾乎同步,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身后,是一個個老地名漸漸消失的背影。

  能否通過普查擋住北京老地名齊步跑進歷史的步伐?對此,公眾的期待很高。弘揚地名文化,留住歷史在這座老城銘刻的印記,讓一個個的老地名不再變成歷史,是人們共同的心愿。

  要了解一個地方,沒有比熟知地名更好的切入點了,了解北京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更是如此。在北京,許多地名都很有意思,但這些地名的故事就算你是個“老北京”都不一定十分清楚呢。

  王府井

  早年曾經(jīng)是個村

  “王府井”是北京人都知道的地方,也是外地人來北京都要去的地方??捎钟卸嗌偃酥劳醺挠蓙砟??

  遼、金時代,王府井只是一個不出名的村落,元代以后,人煙逐漸稠密。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辟出了王府井,不過當時被稱為“丁字街”。明成祖時在此建了十個王府,王府井也就初具規(guī)模,改稱十王府街。清代廢十王,改稱王府街或王府大街。1915年,北洋政府繪制《北京四郊詳圖》時,把這條街劃分為三段:北段稱王府大街,中段稱八面槽,南段因有一眼甜井,與王府合稱,因此得名“王府井大街”。

  燈市口

  曾幾何時“鬧元宵”

  到了王府井,就離“燈市口”不遠了。東華門王府街東,崇文街西二里許,即現(xiàn)在燈市口地區(qū)。而這“燈市口”之名是因燈市而起,大家知道嗎?

  正月十五為上元節(jié)也叫元宵節(jié),民間稱為燈節(jié)。舊時北京人過燈節(jié)不僅要吃元宵,還要逛燈市。北京燈市由來已久,最盛在明代,那時皇帝還曾賜百官放假十日以慶祝燈節(jié),燈市放燈時男女老少傾城而出,遠近游觀者不下萬人,燈市口因此得名。

  南禮士路

  源于“驢市路”

  南禮士路和王府井一樣,對于北京人和常來北京的外地人不會陌生。因為它是北京第一條地鐵(現(xiàn)地鐵1號線)的站名,也是諸多公交車站的站名。

  南禮士路早在金元時代就是一條官道。明代建都北京以后,建立了月壇。按照舊時的規(guī)矩,通向壇門的主道,稱為神路,或神路街,或禮神路。明代稱此為禮神街,清代稱為光恒街。另外,北京舊時的交通運輸事業(yè)落后,騾、馬、驢、駱駝等畜力是主要的運輸工具。因此在阜成門附近出現(xiàn)了一條“驢市路”,專供行人租驢西去。而且當時在附近還有著名的白云觀,此處經(jīng)常舉辦廟會,于是騎驢游白云觀就成了當時的時尚。1911年以后,驢市雅化為禮士,此路位于驢市之南,故名南禮士路。

  長椿街

  就是“象來啦”

  “長椿街”是北京最早的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讓人耳熟能詳?shù)牡罔F站名,它和南禮士路一樣也是諸多公交車站的站名。

  長椿街本叫“象來街”。明清兩朝,東南亞一些國家曾帶大象來華,進貢皇帝,以示友好。明弘治8年,在宣武門內(nèi)西南城根設(shè)立象房和演象所,馴養(yǎng)大象。每當太和殿舉行盛典,象群就被牽到皇宮,有駕車的、馱寶的、站班的,各有分工。平時大臣上朝,大象也站立排列于午門前御道左右,喻視吉祥,蔚為壯觀。清朝沿用明朝役使大象的制度與習俗不變,但至后期,馴養(yǎng)大象的經(jīng)費被層層克扣,大象境遇不斷惡化,逐漸病餓而死,僅留下象來街的名稱,后改為長椿街。

  天橋

  曾與“龍須溝”有“交往”

  有句歇后語——“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讓人們知道了天橋。天橋,是北京舊時各類江湖藝人擺地攤的場所,而真正天橋的把式是有說有練的,他們都有真功夫。

  原天橋位于天壇西北,南北向跨過龍須溝。此橋是皇上去天壇祭天的必經(jīng)之橋,意為通天之橋。原來的天橋是有橋的,明朝在此建有漢白玉單孔高拱橋,以通“御路”?;实塾址Q為天子,天子所走之橋,故叫天橋。天橋平時有木柵欄封起來,除了皇上老兒其他人等不許通過,一般官民只能走兩側(cè)的木橋。橋下原有的河道后來就逐漸演變成了龍須溝。最早的天橋是由漢白玉修成的,十分美觀。光緒年間改為石橋。而后,在民國時期,又經(jīng)過新的修改,使得原本天橋不復存在,但地名卻流傳了下來。

  呼家樓

  這里有座呼家的樓

  “呼家樓”位于北京繁華的中央商務(wù)區(qū),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利,周邊高端寫字樓林立,多條地鐵線路經(jīng)過此地,但又有誰會想到這地名是源于呼家的那二層樓啊。

  大北窯向北二、三里,有地名“呼家樓”,相傳此處有一呼姓財主,蓋了樓(也就2層),高高地俯視低矮的民居,久之成為附近的地標。被過往行人將此地稱為“呼家樓”。

  五棵松

  五棵古松長于此

  “五棵松”是北京最早的一批地鐵站站名之一。該地體育館的開工是北京籌辦奧運會的重要里程碑。

  說到這一地名的歷史,可追溯到清代,當時此處有提督邵英的墓地,周圍有五棵高大的古松。當時的人們?nèi)ネ本┑奈鞑渴植槐?,且常有土匪打劫,于是行人們就相約在五棵松樹下碰頭,然后結(jié)伴而行,五棵松這個地名于是從此叫開了。后來1965年國家修建地鐵,由于技術(shù)問題,使得這五棵松樹相繼死掉,為了紀念這個地名的歷史意義,在此處補種了五棵松樹。

  蘇州街

  也可稱為敬孝街

  蘇州街歷史悠久,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區(qū)的蘇州街隨著中關(guān)村科技園區(qū)的建設(shè),目前已是融科技、美食、圖書、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繁華商業(yè)街,也是地鐵10號線的站名之一。

  清朝的乾隆皇帝喜好外出巡防,有一次他帶著自己的母親一起去了。此行是去蘇州,這也是皇太后第一次游訪江南,大開眼界?;氐交蕦m后仍然對江南的美麗風景念念不忘,但由于年事已高,不能經(jīng)常出游。于是決定將從萬壽寺一直到海淀鎮(zhèn)的沿線大興土木,建成了一條長達數(shù)十里的蘇式商業(yè)街,俗稱蘇州街。這條街道不僅修建得像蘇州的街道,而且里面的買賣人也是乾隆皇帝從姑蘇城中挑選出來的,可謂原汁原味。很可惜的是,這條街道在1860年英法聯(lián)軍侵華的時候被焚毀,此后就名存實亡了。

  酒仙橋

  酒仙橋上先行過

  酒仙橋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的東北部,總面積5.3平方公里,由南北兩部分組成。1952年起,酒仙橋在原蘇聯(lián)和民主德國的援助下,于轄域中部興建了我國第一座現(xiàn)代化電子管企業(yè)——北京電子管廠(774廠);而后于轄域北部相繼建起北京電機總廠、華北無線電器材聯(lián)合廠等使得酒仙橋電子工業(yè)區(qū)初具規(guī)模。

  不知道是多少年以前,這壩河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橋,就是酒仙橋,酒仙橋的邊上,有座酒仙廟。傳說橋修成的這天,誰也不敢第一個走過去,都怕自己的福氣小,沖了橋的運氣。等到太陽偏西了,來了個推獨輪車的花白胡子老頭兒。小車兩邊各裝了兩簍酒,直奔橋而來并輕松推上了橋,大伙兒說這老頭兒力氣不小,準有福氣。誰知話沒落音,那推到橋頂?shù)莫気喰≤囅蛴乙煌?,兩簍酒越過橋翅兒,掉在了河里。出乎意料的是,老頭兒瞧也沒瞧,飛快地推著小車,過橋轉(zhuǎn)眼間不見。大伙兒琢磨,兩簍酒掉在河里都不要了,真奇怪。有細心人還說道:小車的一邊二百多斤,另一邊空著,還飛快地推著走,凡人誰有這本事?準是神仙!正議論著,忽然一股酒的香味從河水里飛出來,遇仙人,又有了好酒,于是,有人提議這座橋就叫酒仙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