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集成發(fā)力糧食五連增
- 發(fā)布時間:2015-01-16 01:31:23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眼下正是冬閑時節(jié),山西陽曲縣大盂鎮(zhèn)上原村村民楊喜桃卻沒閑著,1月7日上午,他正在與山西農科院的玉米專家互動,咨詢明年開春優(yōu)種玉米農機農藝配套高產技術應用。他說:“今年豐收沾了科技的光,明年還要靠科技?!?/p>
楊喜桃是個種糧的好把式,光玉米就種了1300畝。他還帶領60個農民兄弟搞起了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專門為十里八鄉(xiāng)的耕地搞農機播種和收割服務。這一帶基本上是旱地,過去種玉米平均畝產只有幾百斤。而現在楊喜桃組織大家種玉米,平均畝產達到1000斤以上。
山西目前1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達到近6千戶,土地流轉以后,糧食耕、種、收的機械化水平有很大改進,他們積極選用新品種,新技術機械化作業(yè),糧食產量連年創(chuàng)新高。
去年,山西省的糧食總產量達到133.08億公斤,比上年增產1.8億公斤,實現五連增再創(chuàng)歷史新紀錄。
“標桿”看基地,集成匯合力
山西省農業(yè)廳種植業(yè)處處長張軟斌介紹,農業(yè)科技成為糧食增產的“引擎”。集成技術推廣面積增加是糧食增產的重要支撐。去年全省已經建成300個糧棉高產萬畝、千畝示范片,覆蓋了70%以上的縣。這些示范片,均選用良種,運用集成技術,產量明顯高于普通糧田,而且對周邊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全省組織1萬名科技工作者下鄉(xiāng),給農民進行技術指導,還有防災減災技術的推廣,為糧食增產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糧食五連增離不開連續(xù)六年70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支持。去年全省在良種補貼、糧食直補、生產資料綜合補貼等方面的投入就達到40億元以上。
針對山西十年九旱的特點,山西省農科院在全省不同生態(tài)區(qū)域建成了30個創(chuàng)新性技術推廣示范基地?!盎亍笔羌碌钠贩N、種植模式、農機農藝配套、高產和超高產試驗示范的展示平臺。通過基地的建設把旱作農業(yè)技術、設施園藝技術、數字農業(yè)等現代農業(yè)技術展示給周邊的農民,讓農民朋友在這里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同時,基地也是農科院與地方涉農部門及農民朋友溝通聯(lián)系的橋梁,及時向農民朋友發(fā)布病蟲害預測預報、防災減災、農業(yè)情況調查、農業(yè)科技信息等。山西省農科院農業(yè)技術推廣處處長張克強介紹說。
目前,“基地”累計實施165個農技推廣示范項目,累計示范40萬畝,推廣1107萬畝,糧、棉、果、菜、畜牧等示范推廣累計增加社會經濟效益達50.48億元,共開展培訓4385次,累計培訓農民達445萬人次,有效解決了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為實現全省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資助展地膜,科學防病蟲
全省利用中央現代農業(yè)資金和旱作農業(yè)技術推廣項目資金共1.67億元,對516萬畝以玉米為主的糧食作物地膜覆蓋技術進行補助,比上年增加50萬畝。其中,20萬畝小麥每畝補助90元,玉米、雜糧每畝補助30元。安排資金200萬元,在8個縣開展地膜回收試點。利用中央資金4950萬元,對小麥“一噴三防”進行補助,補助面積990萬畝。這些農業(yè)技術的應用為糧食增產做出了重大貢獻。
當然,科學防治病蟲害也為糧食豐收起到了保駕護航之效。去年全省局部地區(qū)伏旱與洪澇氣候條件總體有利于病蟲的發(fā)生流行。截至8月30日,全省大秋作物病蟲發(fā)生3982.2萬畝次,較上年同期增加65.2萬畝次,發(fā)生程度總體為中等,其中玉米紅蜘蛛、馬鈴薯晚疫病、玉米大斑病偏重發(fā)生。面對這種情況,各級政府和植保部門采取有力措施,抽調大量農技人員及時控制病蟲危害。據統(tǒng)計,全省針對大秋作物病蟲動用各種防控設備6700余臺套,防治玉米紅蜘蛛重發(fā)田582萬畝次,防治玉米大斑病重發(fā)田359萬畝次,防治馬鈴薯晚疫病重發(fā)田95.6萬畝次。正是科學防治病蟲害,使災情被控制在最小范圍,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確保了糧食大面積豐收。
據介紹,今年,山西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力度會進一步加大,目前省里正在制定新的10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對農業(yè)項目、對糧食生產關鍵技術的投入、補助還會增加,特別是對地膜覆蓋、秸稈還田等技術的推廣,明年還是要繼續(xù)加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