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聚愛暖天山
- 發(fā)布時間:2014-09-29 05:52:42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滄桑一甲子,輝煌60年。
60年前,從硝煙中走來的一支解放軍部隊挺進西北邊陲,10萬官兵就地轉業(yè),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亙古荒原上開出“軍墾第一犁”。
屯墾戍邊,融情聚愛,情暖天山。60年來,兵團廣大干部職工在忠實履行使命,在增進民族團結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天山南北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民族團結壯歌。
在北疆巴爾魯克山,九師161團醫(yī)院副院長梅蓮如一朵雪蓮,綻放在西北邊陲。她翻山越嶺,頂風冒雪,策馬疾行,為山區(qū)少數民族農牧工和哈薩克族牧民送醫(yī)送藥,救死扶傷,診病治療,被各族群眾稱為馬背上的“白衣天使”。20多年來,梅蓮共接診7萬余人次,自掏腰包為患者墊付醫(yī)療費4萬多元。
在南疆昆侖山深處,十四師一牧場政法辦主任張永進像一棵青松,扎根基層,被各族群眾親切地稱為“喜喜連長”。距策勒縣城約110公里的一牧場,是兵團最偏遠的團場之一,與地方4個鄉(xiāng)鎮(zhèn)交錯相連。張永進精通維吾爾語,把群眾當做親人,為他們排憂解難。群眾遇到難事,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喜喜連長”。
梅蓮和張永進是兵團廣大干部職工踐行民族團結的杰出代表。60年來,兵團各級黨委高度重視民族團結,涌現出一批又一批民族團結的先進模范,已有30余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和個人受到國務院和國家民政部門的表彰。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書記、政委車俊指出,民族團結是新疆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也是兵團發(fā)展的生命線。兵團從組建之日起,就把為新疆各族人民多辦好事作為根本宗旨,民族團結成為兵團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長期以來,兵團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形式,豐富了促進民族團結的載體。今年,十三師制定出臺了《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活動五年規(guī)劃》,將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活動常態(tài)化,并細化分解為多項指標,對各團場進行考核。規(guī)劃提出,至2016年全師各團場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合格率達到80%,到2018年達到100%。未來4年,黨的民族政策知曉率達95%以上。
9月19日,由十三師火箭農場投拍的微電影《情暖東天山》首映。這部影片以該師民族團結先進個人付江錄為原型,講述他20多年真情幫扶40多位各族群眾脫貧致富的感人故事。火箭農場黨委書記、政委趙來疆表示,“藝術是宣傳、促進民族團結的有效載體,今后農場黨委將繼續(xù)培育、挖掘先進典型,并通過多種藝術形式予以弘揚,凝聚正能量?!?/p>
通過60年的發(fā)展,兵團吸納了眾多少數民族職工。目前,少數民族聚居團場占兵團團場總數的20%以上,人口占兵團總人口的14.5%。為幫扶少數民族聚居團場加快發(fā)展,2012年4月,兵團出臺《關于加快少數民族聚居團場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實施意見》,累計投入資金56億多元,實施項目365個。
十四師皮山農場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少數民族人口占98%。受益于兵團優(yōu)惠政策,最近兩年面貌煥然一新,“正在成為幸福綠洲”。農場職工買買提·艾力對記者說,現在有兵團部門的支援,有兄弟師市的支援,還有北京市的對口援助,農場一年一個樣,職工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一些團場開展了“結對子”、“一幫一”等活動,促進各民族職工共同富裕。帕米爾高原上的三師托云牧場,少數民族職工缺乏種植經驗,漢族職工就手把手指導。同樣,少數民族職工也把養(yǎng)殖經驗傳授給他們的漢族“親戚”。職工杜鳳云說,各族職工互相幫助,就像一家人。
“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备髅褡逑嗷バ湃?、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互支持蔚然成風。
回望60年,融情聚愛暖天山。站在新起點,兵團人又將奮筆書寫民族團結新篇章。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