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財經(jīng)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意大利:保護古建筑有"基因"

  • 發(fā)布時間:2014-08-10 07:28:00  來源:新華網(wǎng)  作者:葛晨 王星橋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wǎng)羅馬8月9日電(記者葛晨 王星橋)意大利人總是不約而同地把保護古跡意識稱作他們的“DNA之一”。在他們看來,歷史遺跡如同基因不可或缺,又以低調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論民眾還是官員,心里都給古建筑貼上了“珍藏品”的標簽。

  使用,原封不動

  在意大利,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條款早已被寫進憲法。規(guī)模稍大的城市都圈出古城區(qū)限制車輛進入,市中心的著名咖啡店以不變的面貌存在了數(shù)百年……

  秉承“最好的保護就是使用”這樣的理念,意大利不少古建筑仍作為辦公場所或住宅使用。以首都羅馬為例,總統(tǒng)府奎里納萊宮和總理府基吉宮都始建于16世紀,走在市中心街頭時不時就能看到住宅樓前保留著當年的拉丁文招牌。

  古建筑保持著數(shù)千年前的面貌,毫不掩飾各自的時代特征,而內部早已翻新、加固以適應現(xiàn)代居住辦公需要。然而,使用老樓遠比搬進新樓麻煩得多,因為需要遵守堪稱苛刻的文物保護規(guī)定,如必須承擔階段性維護工作,翻新時連窗戶顏色、材質都不能變動。

  記者多次在古建筑內采訪時發(fā)現(xiàn),一些樓梯設計“不科學”,臺階又矮又長,一步跨不完,兩步又顯局促。究其緣由,負責人給出的答案往往是“當年就是這樣”。原來,這些建筑早年大多作為市政辦公場所,樓梯專供騎著馬匹的官員出入,按照馬匹的步伐長度設計,一直沒有改動過。

  羅馬大學建筑歷史和建筑維護學院教授喬萬尼·卡波納拉說,意大利是一個喜歡炫耀的民族,在所有值得炫耀的事物中,年代資本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例如工藝很一般的破板凳、爛木盒,只要傳承3代以上,人們就會當作寶物珍藏了。

   領養(yǎng),保守嘗試

  針對一些已成為著名旅游場所、專供游人參觀的古建筑,意大利則通過多重渠道籌集資金和力量,其中“領養(yǎng)人”模式較為成熟和普遍。

  意大利文化部秘書長安東尼婭·雷恰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領養(yǎng)人”制度實際指政府通過招標把古建筑的一部分服務或者使用權租給私人企業(yè)。政府從他們的收入中抽取一部分提成,同時要求他們承擔相應的古建筑日常維護管理工作,并對一些有能力的企業(yè)開放文物修復工作。

  雷恰說,作為領養(yǎng)人,可以使用古建筑一部分場所,用作旅游咨詢中心、書店、紀念品售賣點、咖啡廳和餐廳等,也可以用作舉辦文化展覽等活動的場所,抑或承包售票、存包、保潔、秩序維護等服務。

  領養(yǎng)制度不意味著管理全盤外包。雷洽說,國家仍然掌握古建筑的所有權、開發(fā)權和監(jiān)督保護權,其重要的人事任免、票價、開放時間也由國家決定。雷恰說,如果領養(yǎng)企業(yè)投標時的計劃存在缺陷或者太膚淺,可能會存在一些風險,比如企業(yè)中途倒閉會造成維護“空窗期”,從而對古建筑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因此政府對領養(yǎng)文物設定嚴格的審核條件。

   修復,四處籌錢

  除了這種日常維護模式外,意大利采取企業(yè)或個人贊助或捐助的方式來資助一些規(guī)模較大的專業(yè)修復工程,而“回報”企業(yè)的是廣告效應或形象提升。

  以最近啟動修復工作的羅馬“許愿池”為例。這項工程由奢侈品企業(yè)芬迪公司出資218萬歐元(約合1800萬元人民幣)捐助。修復期間許愿池周邊用透明玻璃圍起,一些玻璃上印有“感謝捐助修復的芬迪公司”字樣。

  雷恰說,一些捐助修復的企業(yè)或機構不要求在修復現(xiàn)場“留名”,但政府會在新聞發(fā)布會中向媒體告知捐助企業(yè)或機構名稱,并要求媒體發(fā)布這些信息。

  對于贊助修復的企業(yè),通常會在修復現(xiàn)場的擋板上留下廣告空間,用來印出企業(yè)標識。比如威尼斯嘆息橋在修復期間全部用擋板遮蓋,擋板以嘆息橋照片作背景,上面印有意大利時尚巨頭阿瑪尼的標識。

  為吸引民間資本保護文物,意大利5月頒布退稅法律“藝術津貼”,規(guī)定所有捐助文物修復的企業(yè)可以獲得稅費津貼,在捐助后3年內以退稅形式返還捐助金額的65%。

  除了在意大利境內籌集資金,羅馬市政府今年6月開始向國際社會籌資,試圖與國際基金會等合作,獲取文物修復的捐助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