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2月25日訊(記者 李春暉)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xù)強調要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文件分六部分共提出30條舉措,其中第1條就是“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
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去年更是產量達到1.413萬億斤,歷史性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而糧食增產主要是靠單產提升,去年全國糧食畝產比上年提高5.1公斤,這對于增產貢獻超過八成。
在這一背景下,我國糧食單產是否已經接近“天花板”?進一步提升單產的空間和潛力有多大?
中國農科院農經所產業(yè)經濟研究室主任鐘鈺對中國網財經表示,無論是從國際對比還是從國內情況來看,我國糧食單產提升都還有很大潛力。
他介紹,我國稻谷和小麥的單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是大豆和玉米與主產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比如說美國玉米單產是700多公斤,我們是430公斤左右,大豆單產也與美國巴西等相差100公斤左右。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們還有較大單產提升的空間。”
從國內來看,我國一些試點、示范田已經能達到非??捎^的單產,但是其應用的新品種、新技術等等一系列增產增效措施,尚沒有大規(guī)模向普通田推廣,潛力還沒有充分釋放。
“有些玉米單產提升示范田,單產可以達到900多公斤甚至一噸,普通田連它的一半都不到?!辩娾暠硎?,“把我們的這些技術儲備和管理模式復制到更多的地方,就能大面積提升單產?!?/p>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大高產高效模式集成推廣力度”,鐘鈺認為,這是指在糧食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盡量應用增產提效的技術和模式。
比如說,種子是“源頭”,第一步要選好種,種子耐密、宜機收;第二步要精準播種,使分布更勻稱,在保證透風的同時最有效地利用光合作用;第三步要淺埋滴灌,通過管道系統(tǒng)把水直接輸送到農作物的根部,按照它的生長節(jié)奏分次適量供水,既節(jié)約水資源,又能最及時地滿足農作物的生長所需;第四步是精準防控,通過智能預警等手段防治病蟲害,最后一步是精準收獲,采用聯(lián)合收割設備,籽粒直收,減少收完再轉運、脫粒這些程序。
“高產高效模式集成推廣,就是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掉鏈子’。只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做到位,協(xié)同發(fā)力、精準銜接,才能實現‘噸糧田’?!辩娾暦Q。
當前制約這些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的主要因素,是相關設備的初始一次性投入會比較大。
鐘鈺認為,在糧食單產提升工程的資金保障方面,中央財政資金應該給予更大的支持力度,并且探索社會資本的多種參與形式。
東方金誠研報預計,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發(fā)行規(guī)模會從上年的1萬億元增加到2萬億元,重點支持“兩重”項目建設。考慮到水利工程、糧食安全等是“兩重”項目建設的重點領域,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在農業(yè)農村領域的投資有可能翻倍。
地方財政方面,糧食產銷區(qū)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有利于提升產糧大縣的“財力”,從而支撐在單產提升方面的投入。
由于糧食具有準公共產品性質,行業(yè)利潤率較低,產糧大縣往往同時也是經濟弱縣、財政窮縣。202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qū)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
而今年的一號文件中,相關表述為“啟動實施中央統(tǒng)籌下的糧食產銷區(qū)省際橫向利益補償”。
鐘鈺表示,措辭從“探索”變成“啟動實施”,意味著今年相關工作會有實質性進展。他還提出,利益補償并不局限于資金形式,還可以包括產銷區(qū)之間科技、人才、醫(yī)療、教育等等多個方面的合作。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