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安陽殷墟出土商代晚期玉鹿
圖2 山東滕縣前掌大商代墓葬出土玉鹿
圖3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藏西周早期玉鹿
圖4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西周早期玉鹿
圖5 陜西寶雞市博物館藏西周中期玉鹿
圖6 山西博物院藏西周中期玉鹿
山西博物院藏玉鹿(圖6),通高4.7厘米,寬4.5厘米,厚0.4厘米。大河口墓地1號墓出土。和田玉,青色,有沁斑。鹿呈站立狀,鹿身肥健,后肢微屈,陰線雕出圓目和眼角線,整體造型簡練而極富表現(xiàn)力。
圖7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藏西周中期玉鹿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藏玉鹿(圖7),通高4.3厘米,身長4.9厘米,厚0.1~0.5厘米。青玉,淺冰青色,因局部受沁,有灰褐色、灰白色斑塊和斑點。鹿呈回首伏臥狀。雙面以陰刻線勾勒出鹿的口、眼、胸、腹等部位,圓眼,頭上小角。無穿孔。
圖8 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藏西周中期玉鹿
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藏玉鹿(圖8),通高8.8厘米,長7.2厘米,厚0.4厘米。青玉,青褐色。鹿呈站立狀,鹿身碩健,后肢微屈,頭頂兩角分枝聳起,形成一圓孔。陰線雕出圓目和眼角線,目平視前方,鼻、口微張,作嘶鳴狀。耳大伸直,并碾琢出耳窩。鹿背、腹、臀部均切邊去棱,琢磨成弧形,有圓雕之效果。
圖9 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藏西周中期玉鹿
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藏玉鹿(圖9),通高4厘米,長3.9厘米,寬1.1厘米。青玉,深灰色。圓雕,雌性幼鹿形象。呈站立回首狀,無角,頭頂兩大耳聳起。鹿身健美,充滿了稚氣和活力。兩目透穿為圓孔。小尾翹起,臀部有一較大圓孔,前后蹄足亦各鉆一穿孔。
圖1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西周中期玉鹿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玉鹿(圖10),高5. 5厘米,寬4.6厘米。黃褐色,扁平體。鹿作站立狀,首略昂,眼觀前方。閉口,大耳后張,角分長短兩枝。身軀豐腴,凸胸,拱背,短尾。前肢挺直,后肢稍屈,似正欲發(fā)力起跑。短角上一分枝卷曲成孔,可穿系佩掛。
圖11 河南博物院藏西周晚期玉鹿
圖12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藏西周晚期玉鹿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藏玉鹿(圖12),高5.1厘米,厚0.5厘米。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呈棕黃色,微透明。角部略殘,回首而立。腿、頭部有陰線輪廓線,頭部有一圓穿。形象逼真,神態(tài)自然。
圖13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藏西周晚期玉鹿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藏玉鹿(圖13),通高6厘米,身長5.6厘米,厚0.1~0.4厘米。青玉,深冰青色,局部受沁有灰白色斑點。鹿呈奔跑狀,前腿躍起,后蹄著地。雙面以陰刻線勾勒出鹿的口、眼、耳、胸、腹、尾、蹄等部位,線條流暢。臣字眼,葉形耳,大角,短尾。無穿孔。
在古人心目中,鹿是一種瑞獸,有祥瑞之兆?!端螘し鹬尽份d:“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則至?!闭J為鹿為純善祿獸,“鹿”與“祿”諧音,寓意加官進祿、權力顯赫。因此,古代玉器中鹿紋圖案較多,造型亦千姿百態(tài),豐富多彩,或臥或立,或奔跑于山間綠野,或漫步于林間樹下,皆生動秀美、雅致可愛。
玉器中的鹿紋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以后各代屢有發(fā)展變化,各具時代特征。其造型豐富多彩,寓意吉祥,是深受國人喜愛的裝飾紋樣,體現(xiàn)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商代玉鹿的特點
商代玉鹿造型簡單,以片狀居多,圓雕較少。最大的長8厘米左右,一般在3~4厘米,常呈短腿直立回首狀。琢玉工匠刻意突出鹿角、耳以及眼睛,其他部位則一帶而過,僅具其形。鹿角有幾種,一種沒有角,一種為枝杈形角,另有一種是雙角對分,或對稱或不對稱。眼睛可分為小圓眼、臣字眼、菱形眼、橄欖形眼等,而且大都是由陰線刻劃而成。軀體上多無紋飾,有的只有幾條陰刻線作為分界線,把軀體和四肢分開。穿孔多在頸部、臀部,可供佩戴。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玉鹿(圖1),長3.5厘米,寬2.7厘米,厚0.57厘米。青白色,鹿作回首狀,口微張,雙耳后展;四腿前屈作臥狀,前足有斜向孔,無尾。1991年山東滕縣前掌大商代墓葬出土的玉鹿(圖2),高5.4厘米,寬4.3厘米,厚0.5厘米。兩面平雕,紋飾相同。兩角枝杈突出,作回首狀,翹首圓眼,上下頜、鼻、嘴分明;頸間有渦紋,圓臀小尾,后腿略彎。頸間有一穿孔。兼具寫實、夸張之美。
周代玉鹿的變化
周代玉鹿也多為片狀,光素無紋,僅有幾條簡潔的輪廓線,一般比商代的略大。有回首、前視、伏臥、站立等各種造型,氣宇昂然,姿態(tài)優(yōu)美,刀法爽健,磨制細膩。鹿大耳、大眼,角的枝杈像小樹一樣直立頭頂,有對稱和不對稱兩種,其中不對稱的長角相對較多。足粗蹄大,大多是半蹄狀,整個軀體顯得較肥壯。但其身體與長角相比,常有頭重腳輕的感覺。穿孔也多在頸部、臀部?,F(xiàn)擇其各地出土的玉鹿加以介紹說明。
西周早期玉鹿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藏玉鹿(圖3),通高4.7厘米,寬4厘米,厚0.1~0.4厘米。青玉,淺冰青色,因局部受沁有灰褐色和灰白色斑塊和斑點。鹿呈站立狀,頭上仰,鹿角似耙狀。無穿。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玉鹿(圖4),長4厘米,寬3.4厘米,厚0.7厘米。綠色,局部沁色較重。鹿首無角,臥地回首。造型有動感,飾紋較繁復。
西周中期玉鹿
陜西寶雞市博物館藏玉鹿(圖5),通高9厘米,厚0.4厘米。和田玉,受血沁后現(xiàn)呈灰綠色,間有灰褐斑。鹿體扁平,角枝高聳,臣字眼,體態(tài)肥圓,小尾下垂,四肢壯實有力。姿態(tài)如在奔跑中倏然止步,昂首前視,大耳抿后,將鹿奔跑的迅疾和受嚇后的驚恐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鹿角根部鉆一圓孔,用以懸佩。雕琢紋飾簡潔,形態(tài)生動逼真,寥寥數(shù)筆就突現(xiàn)了鹿的機警性格。
山西博物院藏玉鹿(圖6),通高4.7厘米,寬4.5厘米,厚0.4厘米。大河口墓地1號墓出土。和田玉,青色,有沁斑。鹿呈站立狀,鹿身肥健,后肢微屈,陰線雕出圓目和眼角線,整體造型簡練而極富表現(xiàn)力。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藏玉鹿(圖7),通高4.3厘米,身長4.9厘米,厚0.1~0.5厘米。青玉,淺冰青色,因局部受沁,有灰褐色、灰白色斑塊和斑點。鹿呈回首伏臥狀。雙面以陰刻線勾勒出鹿的口、眼、胸、腹等部位,圓眼,頭上小角。無穿孔。
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藏玉鹿(圖8),通高8.8厘米,長7.2厘米,厚0.4厘米。青玉,青褐色。鹿呈站立狀,鹿身碩健,后肢微屈,頭頂兩角分枝聳起,形成一圓孔。陰線雕出圓目和眼角線,目平視前方,鼻、口微張,作嘶鳴狀。耳大伸直,并碾琢出耳窩。鹿背、腹、臀部均切邊去棱,琢磨成弧形,有圓雕之效果。
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藏玉鹿(圖9),通高4厘米,長3.9厘米,寬1.1厘米。青玉,深灰色。圓雕,雌性幼鹿形象。呈站立回首狀,無角,頭頂兩大耳聳起。鹿身健美,充滿了稚氣和活力。兩目透穿為圓孔。小尾翹起,臀部有一較大圓孔,前后蹄足亦各鉆一穿孔。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玉鹿(圖10),高5. 5厘米,寬4.6厘米。黃褐色,扁平體。鹿作站立狀,首略昂,眼觀前方。閉口,大耳后張,角分長短兩枝。身軀豐腴,凸胸,拱背,短尾。前肢挺直,后肢稍屈,似正欲發(fā)力起跑。短角上一分枝卷曲成孔,可穿系佩掛。
西周晚期玉鹿
河南博物院藏玉鹿(圖11),高8.5厘米,身長4.5厘米,厚0.4厘米。青玉,全部受沁,呈棕褐色與淺土黃色。玉質細膩,微透明。翹首,張口,睜眼,豎耳,聳角,短尾,粗腿,鼻部有一穿孔。作奔跑狀。正背面紋飾相同。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藏玉鹿(圖12),高5.1厘米,厚0.5厘米。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呈棕黃色,微透明。角部略殘,回首而立。腿、頭部有陰線輪廓線,頭部有一圓穿。形象逼真,神態(tài)自然。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藏玉鹿(圖13),通高6厘米,身長5.6厘米,厚0.1~0.4厘米。青玉,深冰青色,局部受沁有灰白色斑點。鹿呈奔跑狀,前腿躍起,后蹄著地。雙面以陰刻線勾勒出鹿的口、眼、耳、胸、腹、尾、蹄等部位,線條流暢。臣字眼,葉形耳,大角,短尾。無穿孔。
(責任編輯:畢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