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劉勝軍:定向降準不宜長期實施

  • 發(fā)布時間:2014-09-19 00:30:28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目前并無降息必要 破解中小企業(yè)融資難有賴于金融體系大改革

  降息無助解決融資難

  中國證券報:近期市場熱議央行新型貨幣政策工具SLF(常備借貸便利),您怎么看待這一工具的用途與效果?微刺激和定向調控對穩(wěn)定經濟增長將發(fā)揮什么作用?

  劉勝軍:七八月份的新增信貸和社會融資數據延續(xù)疲弱態(tài)勢,反映出經濟增長速度一路下滑,市場預期悲觀,投資和融資活動的收縮。如果任由這種形勢發(fā)展下去,經濟增長可能進一步減速,累積起來的風險就可能真正暴露。目前僅靠對中小金融機構定向降準已經不夠,通過SLF工具相當于對五大國有銀行定向降準,只不過操作手法上有差異。但是這5000億元SLF投放后,并不能改變小微企業(yè)的經營現狀,因為整個金融體系不支持小微企業(yè)融資,大銀行的貸款很難流向小微企業(yè)。要化解中小企業(yè)融資難,關鍵在于金融體系進行大的改革?;鈱嶓w經濟面臨的產能過剩、高杠桿問題,最便捷有效的方法是大規(guī)模減稅,尤其是企業(yè)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

  當前實施“微刺激”和定向調控是有必要的,因為我國經濟的系統(tǒng)性風險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目前地方政府債務雖還未違約,但已出現大量延期,今年作為地方最大財政收入來源的土地出讓金已大幅萎縮;二是房地產市場低迷,部分區(qū)域接近崩盤,房地產市場累積的泡沫很大,引發(fā)金融風暴的可能性較大;三是影子銀行體系龐大,實體企業(yè)無法支撐如此高的利率,只有依靠不斷借貸才能維持,一旦信貸收縮就可能崩潰。且這三者之間密切關聯、互相影響。

  中央政府意識到如果通過大量的投資信貸刺激經濟,雖有一定效果,其副作用卻更大,因此創(chuàng)新地提出了定向調控思路。微刺激和定向調控的目的是穩(wěn)住經濟發(fā)展信心,防止風險爆發(fā),其最終目的應是為改革贏得時間,服務于改革大局。

  中國證券報:微刺激和定向調控能否達到預期效果?當前形勢下,是否有全面降準或降息的必要?

  劉勝軍:造成中小企業(yè)融資難、融資貴的金融體系問題始終沒有解決,在金融機構逐利行為驅使下,定向調控的實際效果還需要觀察。定向降準能否定向、精準地將資金引入中小企業(yè)去,目前還不能樂觀,商業(yè)銀行獲得新的資金之后,可能將資金用于回報率更高的投資。即使是過去支持中小企業(yè)的金融機構,也并不代表其具有更多流動性之后,仍會繼續(xù)這么做。現有金融體系不能保證達到定向“滴灌”的效果,定向降準不宜長期實施。微刺激力度有限,對穩(wěn)增長的效果也不會很顯著。真正的穩(wěn)增長,還是需要加快政府簡政放權的體制性改革,尤其是大規(guī)模減稅。

  目前有必要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率仍處于高位,如果經濟進一步暴露風險因素,存準率還會下調,下調到15%到16%是中長期可持續(xù)的水平。在存準率下調過程中,如何防止貨幣過度投放帶來的新一輪問題,需要謹慎把握。

  但是,降息完全沒必要,目前影子銀行利率是銀行貸款利率的2至3倍,通過影子銀行融資的主要是中小企業(yè),中小企業(yè)是利率雙軌制的最大受害者。官方利率不是太高而是太低,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消除利率雙軌制。如果一味降息,最大的受益者還是大型國企和地方政府,對緩解中小企業(yè)融資難助益甚微。

  中國證券報:今年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及社會融資數據雙雙創(chuàng)下數年新低,8月份雖有反彈仍顯疲弱,這是否意味著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萎縮?對于目前的貨幣政策,實體企業(yè)應如何把握?

  劉勝軍:信貸數據疲弱主要是因為經濟預期變差,實體企業(yè)對經濟和政策的“新常態(tài)”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要依照過去的經驗期盼“大放水”,不要認為政府會來救市。過去曾經出現的經濟增速下滑,是在經濟增長模式不變的情況下,出現正常的周期性變動,政府出手能夠產生效果。而今是經濟增長模式出現變化,GDP同比增長7%也許并不是底線,甚至可能更低,并且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也需要很多年。近年來,M2同比增速高達13%至14%,但經濟仍然沒有起色,說明經濟效率低下,增長乏力,類似過去那種大規(guī)模的刺激政策沒有必要出臺,也缺乏實施的空間。

  我建議,企業(yè)一方面要采取穩(wěn)健的財務政策;另一方面應該積極轉型升級,向管理、創(chuàng)新、技術要利潤,而不是把銀行貸款和政府關系當成核心競爭力。

  金融體系需全面改革

  中國證券報:我國經濟進入改革轉型期,您認為金融體系需要進行哪些大的改革?對整個投融資體系改革有哪些建議?

  劉勝軍:金融領域的主要問題是過度管制導致的金融壓抑和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低下。目前金融領域已積累了較大金融風險,應抓緊推動金融市場化改革。其重點包括三個部分:一是推進利率市場化,消除價格扭曲和利率雙軌制,這是整個金融改革的核心。由于銀行貸款利率較低,成為價格被低估的稀缺商品,國企和地方政府能夠很容易地獲得價格低估的貸款,對于貸款產生過度需求,真正需要貸款的中小企業(yè)反而無法獲得銀行貸款。二是打破銀行的行政壟斷,允許民資進入銀行業(yè),不應該對民營銀行成立實行審批制、額度制,應該明確進入標準,讓民營銀行進出以市場化的方式進行。三是IPO注冊制改革,讓市場的力量取代行政審批。

  對整個投融資體制改革而言,我的建議是:一是減少政府直接投資,更多運用市場的力量,應由政府進行規(guī)劃,引導市場力量進行投資;二是打破一些行業(yè)的行政壟斷,對部分行業(yè)實行牌照拍賣,對所有制一視同仁,改善投資質量;三是減少政府部門對投資項目的審批,減少行政壁壘,減少國企與民企的不公平競爭,讓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四是要減少對企業(yè)融資的限制,讓融資成為一種企業(yè)的基本權利和自由。

  中國證券報:利率雙軌制對實體經濟造成了何種影響?如何縮小影子銀行利率與商業(yè)銀行利率之間的差距?

  劉勝軍:長期存在的“金融壓抑”,突出表現為利率管制。銀行利率低估,意味著存款人補貼借款人,鼓勵了企業(yè)從銀行借款、過度負債的沖動。在現有的金融體制下,已經出現了 “利率雙軌制”:國企與地方政府可以以較低的利率(5%-10%)獲得銀行貸款,而大量民營企業(yè)不得不以高利率從影子銀行系統(tǒng)融資。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風險與影子銀行的急速膨脹,已經成為威脅金融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

  貨幣超發(fā)與融資難并存的奇特現象,表明金融體系的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一方面是大量的資金沒有好的投資去向,另一方面是中小企業(yè)無處融資。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作為資金融通中介的金融體系存在梗阻、扭曲與錯配。金融體系的競爭不夠充分、創(chuàng)新能力低下、交易成本太高、所有制歧視顯著。

  利率雙軌制的形成,根源于金融權利的不平等,而金融權利的不平等又來自于金融體系的過度管制,特別是利率管制和所有制歧視,需要加快利率市場化步伐、鼓勵民營銀行發(fā)展、鼓勵加大金融創(chuàng)新。

  中國證券報:利率市場化應當分哪些步驟實現?目前還存在哪些現實困難?

  劉勝軍:利率市場化是實現“讓市場機制發(fā)揮決定性作用”的必要舉措。利率市場化是金融改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我建議第一步應抓緊推動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建立金融機構市場化的退出機制。事實上,存款保險制度已經在推進的過程中。

  實施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如何引導利率是個問題。我國還沒有形成好的利率、收益率曲線,也沒有好的基準利率,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yè)拆借利率)雖然具有一定參考性,但還沒有這么高的市場地位。如何實現貨幣政策意圖,引導基準利率還需要時間和經驗來積累。

  此外,利率市場化的前提是市場主體是理性的,而我國市場主體中的國企、地方政府是缺乏預算硬約束的,地方政府官員的任期原因,導致對利率高低敏感度差。國有銀行存在政企不分的情況,有時會因為政治目標而做出不利于銀行經營的貸款行為。如果市場參與的主體沒有改觀,利率市場化或許難以起到理想效果。建議在推進利率市場化的同時,國有企業(yè)應改善經營管理方式,地方政府應重視財政預算的約束力,國有銀行也要減少不理性的行為。

  中國證券報:利率市場化是大勢所趨,實施利率市場化會對各類市場主體帶來哪些風險和挑戰(zhàn)?

  劉勝軍:我認為會帶來四方面的挑戰(zhàn):一是實行存款保險制度,比如存款保險以50萬元為上限,可能會引發(fā)存款競爭,儲戶會分散存款,將大額存款放到大銀行,將對中小銀行形成沖擊;二是對利率市場化之后的金融創(chuàng)新、競爭壓力和利率波動管理能力的考驗,存款利率突然升高可能會讓管理能力不強的銀行出現虧損,這需要時間來適應;三是利率市場化之后,如何形成央行能有效調控的基準利率,這是對宏觀調控能力的挑戰(zhàn);四是目前從銀行利率管制受益的國企、地方政府等,在利率市場化之后,要承擔更高的融資成本,國企失去低成本的融資后,經營壓力將大幅增加,而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加重,這可能會導致銀行不敢放貸情況的出現。

  民營銀行不要實行審批制

  中國證券報:近兩年,互聯網金融給金融業(yè)帶來巨大變化,對傳統(tǒng)金融業(yè)產生沖擊,請談談互聯網金融的前景?傳統(tǒng)金融業(yè)尤其是銀行業(yè)應如何轉型和創(chuàng)新?

  劉勝軍: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本身就是金融壓抑的結果,因為有大量的中小企業(yè)融資需求未得到滿足,同時我國的銀行體系對民營資本開放程度很低,互聯網金融本質上是民營金融。民營資本本來就想做金融,互聯網金融只是提供了技術上的滿足,提供了突破金融管制的機會。

  互聯網金融具有自身的優(yōu)勢:物理成本低,傳統(tǒng)銀行要有辦公大樓和大量營業(yè)網點;互聯網公司高度關注客戶體驗,有靈活創(chuàng)新能力;互聯網企業(yè)可以做傳統(tǒng)銀行無法覆蓋的業(yè)務,如小微企業(yè)的融資需求,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出小微企業(yè)的信用狀況。

  銀行業(yè)的改革與轉型是不可避免的,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可以抵擋但無法扼殺。銀行一方面應該積極擁抱互聯網革命,用互聯網的技術和思維來改造傳統(tǒng)的銀行業(yè)務;另一方面銀行業(yè)要提升競爭質量,特別是要引入更多的民營銀行,以競爭倒逼創(chuàng)新和轉型。此外,國有銀行體制改革仍是棋至中盤,需要進一步改變政企不分的問題,讓銀行的管理層選聘與任免、激勵與考核實現真正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會導致銀行成本上升,但銀行不應該排斥互聯網改造,完全可以利用互聯網,比如撤銷部分網點專注技術投入,改善網站功能,改善客戶體驗。不過,中國的銀行再怎么變,也不可能像互聯網公司一樣,利率一旦實現市場化,銀行的劣勢反而沒有那么明顯,比如余額寶的回報率下降之后,增速很快就放緩。銀行本身原來有很大的存量規(guī)模,不像互聯網公司是完全的輕裝上陣,可以把利率市場化做得很徹底。

  短期內銀行還會面臨一定的競爭壓力,市場份額可能還會下降,這是正?,F象,美國的銀行業(yè)資產占GDP的比重是100%,我國則是250%,銀行在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太大。應該讓證券市場和各種金融產品分流銀行的資金,這是大勢所趨。

  中國證券報:對互聯網金融,有人強調風險與監(jiān)管,有人則看到創(chuàng)新與機遇。您又是如何看待?

  劉勝軍: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有三點:一是利率市場化,二是金融創(chuàng)新,三是打破金融的國有壟斷?;ヂ摼W金融已經成為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正能量”,但是金融有風險,互聯網金融也不例外。我們在鼓勵互聯網金融的同時,也支持適度的金融監(jiān)管,提高透明度、引導合理競爭,防范系統(tǒng)性風險。

  我認為,類似余額寶之類互聯網金融產品風險較小,互聯網只是一個平臺,本質是貨幣基金,投向銀行的協議存款,除非出現銀行違約,風險是可控的。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技術風險不宜夸大,阿里巴巴、騰訊等大公司有動力也有能力解決技術漏洞,出現技術風險概率較低。

  不過,互聯網金融中的P2P存有大量欺詐,風險較大,目前也存在監(jiān)管缺位,P2P行業(yè)應設定一定的準入標準,還需要明確P2P的投向,防止出現長融短配、非法集資等情況,應該讓P2P成為純粹的中介平臺。P2P的風險防范,可以由有實力的機構提供擔保,按一定比例計提風險準備金,更重要的是增加透明度,核查借款客戶情況,公開客戶管理情況和交易記錄。

  中國證券報:怎么看待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yè)?

  劉勝軍:美國有7000多家銀行,中國只有200多家。中國的銀行不僅數量少,而且結構不合理。我國有大量的融資需求未滿足,P2P、影子銀行承擔的功能等完全可以由大量正規(guī)的民營銀行來完成,實現競爭充分,通過正規(guī)渠道來滿足。

  在銀行業(yè)現有格局下,每年新批幾家銀行意義不大,短期內新成立的民營銀行生存空間不大,但我很看好阿里和騰訊發(fā)起的銀行,因為它們已經具備相當驚人的用戶基礎,再加上超級創(chuàng)新能力,想象空間很大。

  建議對民營銀行不要實行審批制,而是設定一定的準入標準,建立銀行業(yè)的公平、透明的進入準則,實現優(yōu)勝劣汰。比如,要求民營銀行成立必須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對注冊資本金有要求;對發(fā)起人股東資格有要求,要求不能有處罰記錄;對股權架構有要求,一家民營企業(yè)控股一家銀行存在風險,股權分散化有要求,股東之間才能實現有效制約;要求一定的管理標準,銀行行長要具有相應的任職資格,還要對風控體系形成一定標準。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