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需要在生活中時刻保持謹慎態(tài)度的時代。本周,關于電信詐騙的新聞持續(xù)發(fā)酵,清華一位教師被騙了1760萬元,另一位IT男差點上當受騙,把經歷寫出來后眾人驚呼“這個坑好難躲”。
在此之前,山東連續(xù)出現了兩起大學生被詐騙學費后猝死的事情。對于已經抓獲的電信詐騙嫌疑人,盡管被某些媒體冠以同樣是底層的“動人”標簽,但不可否認的是,生活在底層的人非常多,更多的人在有尊嚴有底線地生活著。沒底線的是詐騙者,是信息販賣者,這一態(tài)勢如果不加以遏制,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將淪為泡影,每個人都岌岌可危。
事態(tài)并未隨詐騙嫌疑人落網而平靜,相反,各地相繼曝出的信用卡被盜刷、網銀被盜轉、手機丟失后被勒索等消息此起彼伏。每個人都在自學“手機丟了怎么辦”、“網銀被盜怎么最快掛失”等生活常識,動輒被泄露的個人信息成了騙子們的助手。清華被騙了千萬元的教授,被騙走的是剛剛收到的賣房款,騙子正是根據他的賣房信息輕易獲得了他的信任。
又怎么能不信任呢,一個IT男親歷了一次騙局后寫了長長的帖子回顧心路歷程,還好他有著網絡防騙的基本常識,也還年輕反應快,但即便如此也差點上當。他再三提醒網友,不要告訴任何人驗證碼,這是最后一道防線。
在信用社會建立的同時,打造信用社會的根本應該是監(jiān)管部門有信用。而現在,大量的公民信息從本不應該泄露的監(jiān)管部門處泄露。山東猝死的大學生剛申請了助學金就被騙子以申請助學金的由頭騙掉了學費,這么巧合的事情不得不讓人多問一個為什么?難道又是囂張的“臨時工”?
我們一直在談打造信用中國,但最難的恰恰是打造過程中信息的共享和保密,這也是之前信用平臺建立中遇到的難點。除了個人信貸等涉及銀行的信息之外,一個公民還有許多其他的信息需要保密,小到求醫(yī)問藥時候的病歷大到買賣房產時候的交易內容,這些在信用平臺面前幾乎是透明的。這也是將大數據應用到實際的社會管理中的一個步驟,但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國家部門高度重視,不法分子也在高度重視如何破解。會有大量的利益出現在平臺運營的每一個終端工作者身邊,如何通過體制機制的建設來保護這個平臺,光靠出現一起處理一起顯然是不夠的,更何況現在的信息販賣業(yè)已經猖獗到明碼標價的程度了。
很多人將大學生猝死歸咎于電信部門不作為,但更應該反思的是,為什么其他部門此刻還在沉默。
公民的任何個人信息除了對相關管理部門公開外,不應該有其他泄露的途徑,這是這個社會得以和諧發(fā)展的基礎。當這一信任基礎被無數的詐騙者打破之后,整個社會會陷入懷疑一切的氛圍中去,多起扶老人被判賠償的案例使得很多人不敢輕易釋放善意,而信息泄露則可能讓很多人失去了對政府職能部門的最基本信任。這與建立信用中國的初衷完全是背道而馳的,看似小惡的販賣個人信息,實則動搖了整個和諧社會的基石。
因此,必須再次呼吁,為打造信用中國,應該從立法層面上加大對信息泄露者的懲處力度。
(責任編輯:吳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