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進行的“調結構轉方式·北京調研行”集體采訪中,北京柏惠維康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聶智講解了機器人進行腦部微創(chuàng)手術的工作原理。
醫(yī)生獲得神經外科機器人“拔刀相助”做腦部微創(chuàng)手術,生物芯片讓健康醫(yī)療檢測更快地獲得精準結果……經過多年發(fā)展,北京中關村在基因檢測、免疫治療等前沿領域已經掌握一批國際領先的關鍵技術。日前,“調結構轉方式·北京調研行”采訪團走訪多家生物科技相關企業(yè),一探他們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
醫(yī)療機器人:深入生命禁區(qū)“大腦”
人的大腦素有“生命禁區(qū)”之稱,手術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危及生命。由北京柏惠維康科技有限公司研發(fā)的Remebot神經外科機器人,可以協助醫(yī)生實現微創(chuàng)、精準、高效的無框架立體定向手術,讓腦出血、帕金森、癲癇等十余種疾病的患者大大降低術中、術后的心里和生理負擔。
據該公司首席運營官聶智介紹,Remebot有三個部分:計算機軟件系統是“腦”,負責合成三維圖像,規(guī)劃穿刺路徑;攝像頭是“眼”,跟蹤確保運動準確;機械臂是“手”,負責定位手術病灶,實施穿刺。利用機器人,以往數小時的手術,現在可30分鐘內完成,定位誤差小于1毫米,患者只留下2毫米的小創(chuàng)口,術后觀察一至兩天即可出院,這些都是傳統手術無法想象的。
聶智表示,利用兩臺聯網的機器人,能將專家擬定的手術方案和當地機器人最精準的定位相結合。如果能在中國多地建立互聯網+醫(yī)療機器人模式,就可以讓更多病人受惠于這項科技。
在日前進行的“調結構轉方式·北京調研行”集體采訪中,北京博奧晶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許俊泉介紹,生物芯片可依據基因做出精準醫(yī)療判斷。 侯宇 攝
生物芯片:依據基因做出精準醫(yī)療判斷
什么是生物芯片?北京博奧晶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許俊泉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簡單點來理解,電子芯片是把二極管不斷縮小,然后放在一塊塑料板上,生物芯片就是把實驗室的瓶瓶罐罐不斷縮小到一個載體上,在很小的單位面積里做很多的生物實驗”。
例如,博奧生物集團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張遺傳性耳聾檢測基因芯片,只需要一滴新生兒的足跟血,就能明確測出遺傳病因,為其后預防遲發(fā)性耳聾、避免聽力損傷提供科學依據。博奧集團的幾百項發(fā)明專利已經在很多國家獲批,也實現了中國生物芯片技術和產品首次向美國的出口轉讓。
而利用生物芯片技術進行包括基因測序在內的各種健康醫(yī)療檢測,可以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采集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樣,博奧晶典的生物芯片能夠在短短1個多小時內從可能的13種致病菌中找到“兇手”,從而精準對癥下藥。有了這個“好幫手”,在減少病人做傳統檢測所耗費時間的同時,還能有效提高其治療效果。
如今,博奧晶典依托具有自主產權的生物芯片平臺,開發(fā)了系列用于遺傳性疾病與出生缺陷監(jiān)測、心腦血管個體化用藥指導、腫瘤個體化醫(yī)學檢測等臨床急需的大品種大疾病的分子診斷類產品。
免疫治療——抗癌的更多可能性
癌癥,在人們的印象中就等于絕癥。目前在中國,癌癥病人大多數仍采取傳統療法即化療的形式來對抗癌癥。在藥企研發(fā)領域,多數新藥仍是靶向治療藥物。然而,隨著生物科技進步,越來越多的新型抗腫瘤療法也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或將為癌癥治療帶來革命性改變,同時也給了癌癥患者更多的治療可能性。
近年來重點關注癌癥免疫學的百濟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在去年開展了第一個由中國人自主研發(fā)的腫瘤免疫治療關鍵藥物PD-1單抗的人體試驗。
據百濟神州生物醫(yī)藥首席總監(jiān)李康介紹,科學家已經發(fā)現,腫瘤細胞可以產生一種蛋白質“偽裝”,讓人體的免疫系統無法識別,從而逃脫免疫系統的攻擊。其公司團隊研制的免疫腫瘤藥物,就是致力于去掉腫瘤細胞得以逃逸的“偽裝”,使得免疫系統對其從不能識別到能夠識別,進而對腫瘤細胞發(fā)起攻擊,并予以清除。
李康表示,自去年6月起, PD-1單抗開始在澳大利亞進行臨床試驗,并為上百名病人提供了治療,目前臨床試驗已經進入尾聲。臨床數據已證明,該藥物對于肺癌是有效的,公司現正計劃于下半年在中國進行臨床試驗。
經過多年發(fā)展,中關村已成為中國生物和健康產業(yè)創(chuàng)新資源最密集、醫(yī)療資源最豐富、發(fā)展最快的地區(qū)之一,多家企業(yè)都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趨勢進行超前布局,有的企業(yè)更已實現由“跟跑者”向“領跑者”轉變。
(責任編輯: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