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遭遇嚴重車禍、四肢癱瘓10多年的脊髓損傷患者,要想再一次靠自己吃飯喝水,有可能嗎?
在日前召開的2025中關村論壇“科技助殘平行論壇”上,清華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院教授洪波為這個問題帶來樂觀的回答:“打開腦機接口,你會看到什么是‘心想事成’。”
洪波分享了其團隊歷時十年研發(fā)的無線微創(chuàng)腦機接口技術的重大突破。通過把電極放置在大腦硬膜外,采集并解讀大腦信號,經無線傳輸控制外部設備,洪波團隊已經幫助3位因脊髓損傷導致高位截癱的患者實現抓握、舉升、自主喝水、腦控輪椅等運動功能。
“低侵入性、高安全性、高可靠性是這項技術的突出特點?!焙椴ń榻B,為了平衡患者的健康收益和風險,團隊采用了與歐美主流方案截然不同的技術策略。為解決傳統(tǒng)腦機接口存在的免疫損傷、電極脫落等問題,研究人員將電極植入患者顱骨下硬膜外,避免對神經細胞造成破壞,同時通過近場無線供電與通信技術實現體內無需電池、終生穩(wěn)定使用。與此同時,依靠強大的算法,團隊通過8個電極信號解析出100多個虛擬通道,可以精準解碼患者的運動意圖。這枚只有硬幣大小的植入設備,內含329個精密零件,在國家藥監(jiān)局的指導下,歷經40多項安全檢測及千余天安全驗證。
從科學想法到工程實現,再到臨床應用,這項技術為癱瘓病人重獲行動能力帶來新的希望。目前,團隊將啟動大規(guī)模臨床試驗,計劃在2025年年底前完成30例至50例植入手術。洪波表示,團隊的目標是讓這項技術成為全球首個獲批的植入式腦機接口醫(yī)療器械。
“科學的道路是崎嶇的,但永遠向著美好的方向。”談及下一步計劃,洪波表示:“我們將研發(fā)自己的芯片,讓系統(tǒng)更小、帶寬更高、質量更輕,為殘疾人開發(fā)更輕巧、更安全的下一代產品,幫助他們在生活中獲得更大的自由和輕松。”在他看來,最理想的腦機接口是一個“看不見”的存在。
中國現有脊髓損傷患者約300萬至400萬人,年新增8萬至9萬例。洪波呼吁社會各界關注這一群體。他表示:“對我們做神經工程的科學家來講,最大的回報、最讓我們欣慰的成果,就是殘障人士和他們家人臉上的笑容?!?/p>
“我國有8500萬殘疾人,科技在改善殘疾人生活、促進殘疾人發(fā)展方面有巨大潛力?!敝袊鴼埪撚媱澵攧詹扛敝魅蝿⒘④姳硎?,科技助殘既是服務殘疾人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動腦機接口、外骨骼機器人等前沿技術創(chuàng)新的重要應用場景。
據介紹,近年來,中國殘聯緊密圍繞殘疾人科技需求和助殘工作需要,推動助殘科技研發(fā),將冬殘奧運動員運動表現提升的關鍵技術、失能老人多系統(tǒng)智能化康復評價檢測與指導技術方法研究等研發(fā)項目納入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廣泛匯聚科技創(chuàng)新力量,提升助殘科技水平。劉立軍表示,下一步,中國殘聯將積極發(fā)揮橋梁紐帶作用,進一步壯大助殘科技創(chuàng)新力量,促進形成科技助殘工作合力。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