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已經逐步深入到產業(yè)發(fā)展和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目前應用在哪些場景?未來會走向何方?近日,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顧友良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3到5年是人工智能最關鍵的格局定義的窗口期,哪家企業(yè)能真正把人工智能形成規(guī)模,把應用落地,就能在未來競爭中搶占先機。此外,他也提示,要警惕人工智能的泡沫現象。
未來三五年是關鍵期
羊城晚報:目前從全球來看,人工智能的成熟應用場景主要有哪些?
顧友良:在當前的人工智能領域中,計算機視覺在技術上較為成熟,商業(yè)應用較為廣泛,因而成為投資重點。人臉識別是人工智能視覺與圖像領域中最熱門的應用,更深層次的應用場景還包括金融、司法、軍隊、公安、邊檢、政府、航天、電力、工廠、教育、醫(yī)療等行業(yè)。
視頻/監(jiān)控分析是人工智能視覺與圖像領域中第二大熱門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結構化的人、車、物等視頻內容信息進行快速檢索、查詢,這讓公安系統(tǒng)在繁雜的監(jiān)控視頻中搜尋到罪犯有了可能,也被廣泛用于人群分析、防控預警等。除了安防,互聯(lián)網化程度較高的行業(yè)如金融、智能交通等人工智能場景應用較為成熟。
羊城晚報:人工智能未來怎樣更好地變現?
顧友良:未來3到5年是人工智能整個最關鍵的格局定義的窗口期。在這3到5年中,誰能把人工智能應用真正形成規(guī)模,把應用落地,誰就能在未來人工智能產業(yè)中占領先機。我認為,未來人工智能將有三大支柱:高性能運算、核心算法、海量數據。
警惕人工智能泡沫
羊城晚報:考察一個人工智能項目,投資邏輯是怎樣的?對人工智能項目估值有什么特殊之處?
顧友良:什么AI項目最受投資人的青睞?當然是賺錢的項目,問題是現在的人工智能領域,真正賺錢的項目還屈指可數。也就是說還處在燒錢的階段,風險極大。我認為人工智能的投資邏輯一定是要圍繞“場景和數據”。
目前人工智能處于技術工具階段,離平臺和產品化還很遠,有些企業(yè)在初創(chuàng)階段毫無營收情況下居然估值10億元,非理性會導致后期可能沒有投資機構愿意接盤,需要警惕人工智能的泡沫現象。
人工智能需邁過商品化鴻溝
羊城晚報:人工智能有哪些可能的趨勢和方向?
顧友良: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無論是在核心技術,還是典型應用上都已出現爆發(fā)式的進展。隨著平臺、算法、交互方式的不斷更新和突破,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將主要以“AI+X” 的形態(tài)得以呈現,X代表某一具體產業(yè)或行業(yè)。
從實驗室到實際應用,人工智能需要邁過商品化鴻溝。目前我們還處在人工智能的應用早期,已有大量可以與現行人工智能結合的行業(yè)與領域,比如公共安全、智能交通、智慧金融等。尤其在實體經濟,還有許多細分領域需要進一步了解人工智能的能力,對細分行業(yè)的流程進行重整,最終形成人工智能社會的新版圖。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