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qū)提升戰(zhàn)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推進以境內期貨特定品種為主的期貨市場開放,擴大特定品種范圍,探索境內期貨產品結算價授權等多元化開放路徑。
在多位業(yè)內人士看來,現階段,國內期貨市場以特定品種和結算價授權為代表的多元化開放路徑逐漸形成,通過擴大服務國民經濟主要領域和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為助力“中國價格”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提升發(fā)揮重要作用。未來,國內期貨市場將更加開放并充滿諸多機遇。
特定品種數量持續(xù)擴容
中國期貨市場監(jiān)控中心最新數據顯示,隨著我國期貨市場大幅擴大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可參與交易品種范圍,其可參與期貨和期權交易的品種已擴容至75個。其中,商品類67個(包括商品期貨37個、商品期權30個),金融類7個(包括金融期貨4個、金融期權3個),指數類1個(集運指數期貨),覆蓋了農產品、金屬、能源、化工、建材、航運、金融等國民經濟主要領域。
浙商期貨有限公司研究中心經理吳銘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些年,中國期貨市場加快特定品種的對外開放,顯著提升了在國際大宗商品定價中的影響力。例如,鐵礦石、PTA等期貨品種的價格已在全球貿易定價占據重要地位。今年新增的29個QFII/RQFII可交易品種,強化了我國在關鍵產業(yè)鏈的定價主導權。
記者從大連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大商所”)處獲悉,自2018年以來,該所先后將鐵礦石期貨、棕櫚油期貨和期權、黃大豆1號、豆油期貨和期權等,作為境內特定品種引入境外交易者。其中,大豆系列品種引入境外交易者兩年多以來,始終保持平穩(wěn)運行,境外投資者和產業(yè)客戶陸續(xù)參與,獲得了國際市場的積極反饋。截至2024年末,已有來自英國、瑞士、新加坡等3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境外客戶參與了大豆系列期貨市場。
大商所相關業(yè)務負責人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兩年多以來,我國對南美大豆貿易的定價影響力逐步顯現。越來越多的南美農民開始關注大商所期貨價格,并以此為參考調增或調減銷售報價。此外,一些國際糧商境外子公司也已主動參與進來,通過在買入南美大豆時賣出大商所豆粕、豆油或黃大豆2號期貨,對沖南美大豆國際貿易中的價格波動風險。
FSOY首年運行效果顯著
結算價授權作為一種互利共贏、風險可控的合作方式,已在國際上得到廣泛應用。去年3月份,馬來西亞衍生產品交易所(BMD)基于大商所豆油期貨推出了“馬來西亞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豆油期貨”(FSOY),其標的與大商所豆油期貨相同,合約到期時,基于大商所豆油期貨的交割結算價現金交割。
截至今年3月份,FSOY上市已滿一年,累計成交10.09萬手,成交量在BMD全部11個商品類產品中位列第2名,在全球約20個農產品期貨外掛合約中位列第五名。從價格運行來看,上市以來,FSOY日內價格波動幅度較小,最大單日振幅為3.5%,成交量最大的2501合約與大商所同月份合約的結算價相關系數達到94%,其他較為活躍的合約與大商所對應合約的結算價相關系數也超過了90%。
上述大商所相關業(yè)務負責人表示,FSOY是東盟國家交易所首次掛牌上市以我國商品期貨價格為基準進行結算的期貨合約,這不僅是中國期貨合約標準走出去的又一標志,也是中馬兩國期貨市場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助力中國—東盟經貿發(fā)展的一項務實舉措。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我國期貨市場的國際吸引力和期貨價格的國際影響力。
“大商所將在確保市場安全平穩(wěn)運行的基礎上,持續(xù)擴大高水平制度型對外開放,有序推進LPG(液化石油氣)等品種作為特定品種引入境外交易者,并研究將結算價授權模式穩(wěn)妥推廣至更多合作對象和品種,積極營造‘中國價格、全球交易’的有利局面,不斷提升大宗商品的價格影響力。”大商所相關業(yè)務負責人如是說。
期貨市場通過擴大特定品種和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等深化對外開放,期貨公司該如何把握機遇?在吳銘看來,未來期貨公司應從幾方面積極應對新機遇:一是加快國際化業(yè)務布局,拓展跨境收益互換等業(yè)務,服務中資企業(yè)全球化風險管理需求;二是采取差異化競爭策略,運用金融科技和投研能力,為亞太區(qū)域高凈值客戶提供個性化資產配置方案,提升國際客戶黏性;三是強化產業(yè)服務與創(chuàng)新模式,通過“強源助企”“企風計劃”等平臺深耕產業(yè)鏈,為實體企業(yè)定制套期保值方案;四是通過拓展做市、自營、資產管理等業(yè)務,減少對傳統經紀業(yè)務依賴。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