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意大利服裝質量安全不合格案例居首位
- 發(fā)布時間:2014-08-28 08:37:40 來源:中國質量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何可
“上半年查獲的進口服裝不合格案例中,原產于意大利的高居首位?!?/p>
“上半年進口食品接觸產品中,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的產品不合格批次達454批。”
8月27日,質檢總局發(fā)布了上半年進口服裝、食品接觸產品質量狀況,不少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一反消費者眼中時裝圣地、工業(yè)品圣地的印象,成了質量黑榜上的“座上客”。
質檢總局新聞辦公室主任李靜表示,2014年上半年,全國報檢進口服裝貨值27.6億美元,檢驗檢疫部門共查獲進口服裝不合格案例12305例,金額4766.75萬美元,其中396例涉及質量安全不合格(安全、衛(wèi)生、環(huán)保和反欺詐項目),質量安全狀況不容忽視。
據發(fā)布的信息顯示,不合格進口服裝原產地相對集中。從原產地來看,來源于意大利的服裝質量安全不合格案例高居首位,越南、韓國、孟加拉國等周邊發(fā)展中國家的不合格批次也較多。
進口服裝不合格案例中,“快時尚”品牌不合格占比居高不下,在396例質量安全不合格的進口服裝中,不合格批次最多的前5大品牌中有4個為“快時尚”品牌,分別為:FOREVER 21、ZARA、H&M和MANGO,不合格數量達107例,占所有不合格產品的27.02%。嬰童服裝部分項目不合格問題同樣突出,在12305例進口服裝質量安全風險信息中,嬰童服裝不合格信息1442例,占比11.72%。統(tǒng)計結果顯示,嬰童服裝pH值不合格的比例明顯偏大,而pH值不合格容易對兒童皮膚產生刺激,進而引發(fā)皮膚疾病。
在進口服裝質量安全風險信息中,絕大多數不合格原因均為中文使用說明不合格,在整個服裝不合格中占比高達97%以上,成為進口服裝質量問題的首要原因。中文使用說明是消費者獲取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的首要渠道,根據我國法規(guī)要求,進口服裝的使用說明必須符合GB5296.4-1998《紡織品和服裝使用說明》。進口服裝使用說明中有關產品信息的錯誤或缺失,不僅會直接影響消費者的選擇與使用,更是經營企業(yè)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意識薄弱的重要體現。
在進口食品接觸產品質量狀況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國報檢進口餐廚具等食品接觸產品貨值2.48億美元,其中檢驗檢疫機構共檢出不合格產品635批,不合格貨值達2346.2萬美元。
不合格情況主要表現在產品標簽標識不合格和安全衛(wèi)生問題等方面。2014年上半年檢出的不合格食品接觸產品中,標識標簽不合格達552批,占不合格總批次的86.9%。不規(guī)范的產品標簽標識,容易導致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不正確地使用產品,從而導致出現安全問題或傷害。產品安全衛(wèi)生問題同樣突出。今年上半年共檢出涉及安全衛(wèi)生項目不合格83批,主要表現為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可能發(fā)生有毒有害物質從產品中析出,有害物質進入人體會對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對于存在安全衛(wèi)生問題的產品,檢驗檢疫機構嚴格采取退運或銷毀等處置措施。
發(fā)布的數據顯示,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的產品并非“零風險”,其質量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從今年上半年檢出不合格情況看,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的產品不合格達454批,其中涉及安全衛(wèi)生項目不合格60批,包括英國“TOMIC”、日本“NISSHIN”、韓國“CUBE”、意大利“sambonet”等國外品牌。
服裝(特別是嬰幼兒服裝)與食品接觸產品的質量直接關系著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針對上述檢驗監(jiān)管工作中發(fā)現的質量安全問題,質檢總局檢驗檢疫部門依法對不合格進口產品進行了處理,并約談了部分產品的進口商、品牌商或代理商,要求其向我國進口產品時,要嚴格遵守我國技術規(guī)范的強制性要求,對于反復出現質量安全問題的產品,質檢總局將采取嚴厲的處置措施。
據介紹,質檢總局還將采取進一步措施,嚴把進口產品質量關,一是將繼續(xù)加強對進口服裝和食品接觸產品等消費品的質量安全管理,通過責任約談,強化品牌商和進口商的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意識;二是以科學的風險評估為基礎,對問題嚴重和頻發(fā)的進口消費品實施嚴格管控措施;三是適時發(fā)布風險預警并向社會和消費者公布,切實保護我國消費者的權益。